俗人无心胸,贵伪不贵诚。
口吻当文学,奔走成名声。
之子出蒿莱,行洁业且精。
中美未外发,朴质亡华英。
持此向广众,讵免笑与憎。
况复觅荐举,路险岂易行。
所愿天命泰,因之主者明。
牙弦一鼓时,钟子耳必倾。
俗人无心胸,贵伪不贵诚。
口吻当文学,奔走成名声。
之子出蒿莱,行洁业且精。
中美未外发,朴质亡华英。
持此向广众,讵免笑与憎。
况复觅荐举,路险岂易行。
所愿天命泰,因之主者明。
牙弦一鼓时,钟子耳必倾。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李觏的作品,名为《送陈次公茂材》。诗中通过对比和反衬,表达了作者对于真诚与伪善、纯朴与华丽之间区别的看法,以及对于人才选拔过程中的困难和希望。
首句“俗人无心胸,贵伪不贵诚”揭示了世间常见的一种现象:人们往往更重视表面上的华丽而非内在的真诚。接下来的“口吻当文学,奔走成名声”则是对这种社会风气的具体展现,即通过文辞之美来追求个人名声。
然而作者并不认同这样的价值观,他提出了自己的理想:“之子出蒿莱,行洁业且精。”这里,“之子”指的是有才华的人,他们应当像蒿莱(一种香草)一样纯净,不受外界污染,而“行洁业且精”则是对这种人才的期望,要保持纯洁并在职业上追求极致。
诗人接着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和愿景:“中美未外发,朴质亡华英。”这里,“中美”指的是内心之美,而“朴质”则是对简朴无华的赞赏。作者认为真正的美在于不露声色,不需要外界的装饰。
在接下来的两句中,“持此向广众,讵免笑与憎”表达了诗人将自己的这种理想传递给更多人的愿望,并且预料到了可能会遇到的嘲笑和偏见。紧接着,“况复觅荐举,路险岂易行”则是对人才选拔过程的困难的描述,诗人意识到这是一条艰难的道路。
最后两句“所愿天命泰,因之主者明”表达了作者对于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望,以及这种状态下的统治者能够洞察世事。末尾,“牙弦一鼓时,钟子耳必倾”则是用古代乐器演奏的情景来比喻,当真理和正义的声音响起时,人们一定会被吸引并倾听。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反思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才选拔、社会价值观以及政治理想的深刻看法。
忆与君晤日,已过菊花节。
思君今何时,复荒桃李月。
林卧观物变,流光水东决。
老去还几回,堪此隔年别。
悠悠超世怀,独处谁共说。
梦访白云居,清樽为余设。
酒中无杂言,细讨卫生诀。
寤叹仍沙村,虚灯照明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