诅楚楚如桀,诅秦秦则纣。
桀罪使信然,纣语安足受。
牲肥酒醪洁,夸诞鬼不祐。
鬼非东诸侯,岂信辩士口。
碑埋祈年下,意绕章华走。
得楚不付孙,但为刘季取。
吾闻秦穆公,与晋实甥舅。
盟郑绝晋欢,结楚将自救。
使秦诅楚人,晋亦议其后。
诸侯迭相诅,祸福果谁有。
世人不知道,好古无可否。
何当投泾流,浑浊盖鄙丑。
诅楚楚如桀,诅秦秦则纣。
桀罪使信然,纣语安足受。
牲肥酒醪洁,夸诞鬼不祐。
鬼非东诸侯,岂信辩士口。
碑埋祈年下,意绕章华走。
得楚不付孙,但为刘季取。
吾闻秦穆公,与晋实甥舅。
盟郑绝晋欢,结楚将自救。
使秦诅楚人,晋亦议其后。
诸侯迭相诅,祸福果谁有。
世人不知道,好古无可否。
何当投泾流,浑浊盖鄙丑。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的《和子瞻凤翔八观八首(其二)诅楚文》。诗人以历史典故为背景,通过诅咒楚国和秦国的暴君桀和纣,表达了对历史人物行为的评价和对世事变迁的思考。
诗中,苏辙批评了桀和纣的罪行,认为即使他们的言语华丽,也无法掩盖其暴政。他指出,祭祀仪式再隆重,也无法得到鬼神的庇佑,因为鬼神不会被夸大的言辞所欺骗。接着,诗人提到秦穆公与晋国的关系,暗示诅咒并非解决问题的根本,反而可能导致诸侯之间的猜忌和纷争,最终祸福难以预料。
诗人进一步指出,世人往往不了解历史真相,只是盲目崇尚古代,而忽视了现实的复杂性。最后,他以“何当投泾流,浑浊盖鄙丑”作结,表达了对社会浑浊现象的不满,希望回归淳朴真实。
总的来说,这首诗寓言深刻,借古讽今,体现了苏辙对历史与现实的洞察以及对道德与政治的反思。
姑射仙肌不受尘,旧妆重傅恰如新。
东君少试回天手,已占人间几许春。
乐禁初开,平地耸、海山清绝。
千里内、欢声和气,可融霜雪。
盛事总将椽笔记,新歌翻入梨园拍。
道古来、南国做元宵,今宵别。
灯万碗,花千结。
星斗上,天浮月。
向玉绳低处,笙箫高发。
人物尽夸长乐郡,儿童争庆烧灯节。
疑此身、清梦到华胥,朝金阙。
嵯峨宫殿晓风清,月挂林梢夜欲更。
户外朝绅千绮集,马头椽烛五枝明。
诸天呗响超三界,众妙香然罄一诚。
渭北衣冠应北顾,请扶大汉振天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