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树临溪艳,低枝隔竹繁。
何须是桃李,然后欲忘言。
拟折魂先断,须看眼更昏。
谁知南陌草,却解望王孙。
高树临溪艳,低枝隔竹繁。
何须是桃李,然后欲忘言。
拟折魂先断,须看眼更昏。
谁知南陌草,却解望王孙。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开篇“高树临溪艳,低枝隔竹繁”两句,通过对比鲜明地勾勒出一副美丽的画面:高大的树木倾泻其间,低垂的枝条与茂密的竹丛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既开阔又幽深的空间氛围。这里的“艳”字用得好,不仅形容了树木之美,也暗示了一种生机勃勃、繁盛昌盛的景象。
然而,紧接着“何须是桃李, entonces欲忘言。”这两句诗人的情感发生转折,他不再沉浸于眼前的美景,而是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定要等到桃李之类的名花出现时才想要忘记某种语言或话语?这里的“何须”表达了一种不屑,一种超越物欲的淡然。诗人似乎在探讨,真正的美,不仅仅在于外在的景色,更在于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随后,“拟折魂先断,须看眼更昏。”这两句则是对上述情感态度的一种深化。诗人表达了即便想要将这种美好之物带走,但灵魂的断裂却在先,这是一种极端的情感表达,也反映出诗人内心对于现实与理想之间冲突的深刻体验。而“须看眼更昏”则是对此前景象的一种回味,同时也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自省。
最后,“谁知南陌草,却解望王孙。”这两句诗转向了新的意境。诗人通过提及“南陌草”,一种平凡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植物,表达了一种对于过去英雄辈出的无尽思念。而“却解望王孙”则是对这种思念的一种释然,似乎在说,即便是普通的野草,也能令人理解和放下那些宏大而遥远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美好与超越的深刻思考。每一句都精炼而富有寓意,共同构建出一个既充满哲理又不失情感丰沛的艺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