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诘川中景物晞,不烦栽植自芳菲。
兰台心远青山待,草阁月明骢马归。
坐竹静看流水过,移樽閒数落花飞。
主翁惯得天然趣,直道庸知与世违。
摩诘川中景物晞,不烦栽植自芳菲。
兰台心远青山待,草阁月明骢马归。
坐竹静看流水过,移樽閒数落花飞。
主翁惯得天然趣,直道庸知与世违。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自然的山水画卷。诗人卢宁以“天然亭”为题,巧妙地将亭子融入自然之中,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亲近自然的生活态度。
首联“摩诘川中景物晞,不烦栽植自芳菲”,借用了王维(摩诘)的诗意,赞美了川中自然景色的美丽,无需人工刻意栽种,自然万物便已生机盎然。这里暗含着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人工雕琢的淡然。
颔联“兰台心远青山待,草阁月明骢马归”,进一步描绘了山间清幽的环境。兰台,可能是指山间的亭台或高处,心远则意味着心灵远离尘嚣,青山待则暗示着自然界的静谧与等待,草阁月明则营造出夜晚月光下的宁静氛围,骢马归则可能是诗人想象中的归隐生活,与世无争,自在逍遥。
颈联“坐竹静看流水过,移樽閒数落花飞”,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展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状态。坐竹表示在竹林中静坐,静看流水则是对时间流逝的平静观察,移樽闲数落花飞则是在移动酒樽的同时,悠闲地数着飘落的花瓣,这一系列动作都透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尾联“主翁惯得天然趣,直道庸知与世违”,点明了诗人的生活态度和追求。主翁即主人,这里的“主翁”不仅指亭子的主人,也暗喻了诗人自己。惯得天然趣,表明诗人习惯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乐趣;直道庸知与世违,则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疏离感,认为自己与世无争,过着一种与世隔绝的自然生活。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诗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亲近自然的生活哲学,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和追求。
拍天烟水,问何人十筑,遍栽杨柳。
险绝独山门两扇,拦住太湖东走。
环石为城,诛茅作屋,结构原非偶。
此间小隐,折腰肯换升斗。
最怜蟹簖连村,菱花拂棹,到处喧鸡狗。
大好清风来四面,顿觉凉生双肘。
螺髻千层,波涛万倾,把酒同消受。
累侬神往,梦醒几度搔首。
杨花落尽隋宫树,幽珉犹记美人墓。
雄龙雌凤欢几何,一十九年等闲度。
裁文和泪秀庶人,花台非复当时春。
金凫玉鱼世已出,传红写翠人空陈。
阿?然豆太煎迫,帝子游魂归不得。
古时尘满鸳鸯茵,地下相逢泪亦滴。
祇今龙首草离离,三尺碑留董氏姬。
莫叹容华易销歇,独孤免骂阿云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