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翁自合老林扃,小有天中尽杳冥。
两面楼台驱作势,半崖松石倚为屏。
云归洞口纷纷见,泉入池心细细听。
胜景深藏谁到此,好须图绘入丹青。
山翁自合老林扃,小有天中尽杳冥。
两面楼台驱作势,半崖松石倚为屏。
云归洞口纷纷见,泉入池心细细听。
胜景深藏谁到此,好须图绘入丹青。
这首宋朝诗人袁默所作的《惠山》诗,描绘了一幅幽静而神秘的山林景象。诗中以“山翁自合老林扃”开篇,巧妙地将山翁与自然融为一体,暗示了山林的古老与深远。接着,“小有天中尽杳冥”一句,通过对比“小有天”与“杳冥”,营造出一种既神秘又超脱的氛围。
“两面楼台驱作势,半崖松石倚为屏”两句,生动地展现了山间楼台与松石相互映衬的壮丽景色,楼台似乎在山崖间驱赶出一片天地,而松石则如屏障般守护着这方胜景。这种动态与静态的结合,使得画面更加丰富立体。
“云归洞口纷纷见,泉入池心细细听”则进一步深化了诗的意境。云雾从洞口涌出,仿佛是自然界的精灵在舞蹈;泉水轻轻流入池中,细听其声,仿佛能听到大自然的心跳。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视觉和听觉上的美景,更赋予了自然景观以生命感。
最后,“胜景深藏谁到此,好须图绘入丹青”表达了对美景的赞叹与渴望将其永恒保存的愿望。诗人认为这样的胜景不易得见,希望有人能将之绘入画卷,使之流传后世,让更多人得以欣赏。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