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谁解写琅玕,后有仲昭前孟端。
自从文藻流传久,转觉丹青赏鉴难。
生绡一幅潇湘出,高堂六月冰霜寒。
玉林深处人如玉,欲往从之无羽翰。
江南谁解写琅玕,后有仲昭前孟端。
自从文藻流传久,转觉丹青赏鉴难。
生绡一幅潇湘出,高堂六月冰霜寒。
玉林深处人如玉,欲往从之无羽翰。
这首明代杨慎的《题画竹》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江南画卷。首句“江南谁解写琅玕”,以疑问语气赞美画家技艺高超,能以竹子的形态生动再现琅玕(美玉)般的竹叶。次句“后有仲昭前孟端”提及两位擅长画竹的古人,以此强调画中竹子的艺术价值。
“自从文藻流传久,转觉丹青赏鉴难”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画作流传时间之长的感慨,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欣赏这幅画作的技艺和理解也变得更为不易。接下来,“生绡一幅潇湘出”描绘了画面的质感和意境,如同湘江流水般清冷,给人以清凉之感。
“高堂六月冰霜寒”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清凉意象,即使在炎热的六月,观赏此画也能让人感受到如冰霜般的艺术魅力。最后一句“玉林深处人如玉,欲往从之无羽翰”则借景抒情,将观者比作玉林中的君子,表达了诗人对画家及画作的敬仰之情,但遗憾的是自己无法亲至其境,只能心向往之。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既赞美了画作的艺术成就,又传达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艺术传承的感慨。
锦江傲吏真痴绝,公事无多日赋诗。
风月讳人贪捃拾,烟霞痼我费医治。
非关疟鬼工为厉,岂有诗人不耐饥。
三月不曾吟一句,汗颜何以有毛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