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生水族蝈生陆,振羽秋丛解促寒。
蝈氏去蛙因错注,至今名象混秋官。
蛙生水族蝈生陆,振羽秋丛解促寒。
蝈氏去蛙因错注,至今名象混秋官。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弘历所作的《榛蝈(其二)》。诗中以“蛙”与“蝈”两种昆虫为题材,巧妙地运用对比和比喻手法,表达了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首句“蛙生水族蝈生陆”,生动描绘了蛙与蝈各自的生活环境,蛙生活在水中,而蝈则栖息于陆地。次句“振羽秋丛解促寒”,描述了蝈在秋季丛中振翅以抵御寒冷的情景,形象地表现了昆虫适应季节变化的生存智慧。
接着,“蝈氏去蛙因错注”,这一句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蝈与蛙的关系比作因错误注解而产生的误解,暗含了对自然界某些现象解释不清或人为误读的感慨。最后,“至今名象混秋官”一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指出这种混淆至今仍存在,如同秋天的官员一般,比喻某些权威或官方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命名也存在混淆不清的情况。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寓言意味浓厚,通过对昆虫生活习性的细腻描绘,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认知局限的反思。
飞来山上西厓水,窍眼弯环才一咫。
蹄小应知非虎跑,手掬聊堪洗牛耳。
丘尼作队罢燃香,剩指犹能接线量。
俯仰不愁官导落,依希似放辘轳长。
畴知此井深难测,畴知个是灵鳗宅。
金光抽线等蟾酥,银竹翻盆救龟折。
有时缘壁上浮屠,白肚蓝鳞搅柱粗。
昨来岂是褒神降,今去宁非孔甲逋。
金山诒鼋,鼋宜不来。灵鳗一去,竟何嫌猜。
伊谁下石,于井之中。尾伤不掉,令子不终。
三年乾潦食人肉,今年小浆湖波濲。
菜花黄,麦苗绿。
一方纸鹞一丝提,四个金刚四块泥。
我亦谁家红顶搭,一天风雨看鹏飞。
筵前半醉起逡巡,窄袖长袍妥著身。
若使吹箫人尚在,今宵应解说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