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挽毅斋郑观文二首·其二》
《挽毅斋郑观文二首·其二》全文
宋 / 刘克庄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

卷服辞三事,深衣立一儒。

羞扶孔公杖,宁入洛英图。

鉴已云亡矣,梁其不坏乎。

纷纷扫门客,曾拜董陵无。

(0)
翻译
放弃官场职务,一身简衣做儒者。
不愿扶持权杖,更不愿进入洛阳名流之列。
孔子的智慧虽已消逝,但儒家精神是否还能留存?
众多宾客纷纷离去,我未曾拜谒过董仲舒的陵墓。
注释
卷服:辞官归隐。
深衣:古代儒者常穿的简单衣物。
儒:儒家学者。
孔公杖:孔子所持的手杖,象征权威。
洛英图:洛阳的精英圈子。
鉴已云亡:孔子的智慧如同镜子已经消失。
梁其不坏:希望儒家精神的支柱不会崩塌。
扫门客:逐客出门,不再接待宾客。
董陵:董仲舒的陵墓,代指儒家学派。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诗人刘克庄的作品,名为《挽毅斋郑观文二首(其二)》。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对于友情和学问传承的怀念之作。

“卷服辞三事,深衣立一儒。”这里描绘了一位士人在严肃的氛围中整理衣冠,表现出一种对学问的尊重与认真。三事可能指的是古时读书人的三个基本操守或是对待三种事情的态度,而深衣则象征着谦逊和内涵,一儒则代表了一种学者的气质。

“羞扶孔公杖,宁入洛英图。”诗人表达了对古圣先贤(以孔子为代表)的敬仰之情。羞于不能像古人那般伟大,但愿意追随他们的足迹,进入历史文化的宏大叙述中。

“鉴已云亡矣,梁其不坏乎。”这里诗人借鉴来比喻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更迭,同时也在问自己:尽管时代变迁,但是传统美德是否还能保持不坠?

“纷纷扫门客,曾拜董陵无。”最后两句写的是诗人对于旧友相聚场景的怀念,以及曾经向往而不可及的学术交流。纷纷可能形容门前的树木或是来访者的众多,扫门客则指那些前来求学问的人。而董陵无,则是在表达一种无奈和失落,因为那样的场景已经不再有了。

整首诗通过对古人的怀念、对学问的追求以及友情的珍视,展现了一种文化传承中的个人情感体验。

作者介绍
刘克庄

刘克庄
朝代:宋   字:潜夫   号:后村   籍贯:福建莆田   生辰:1187~1269

刘克庄(1187年9月3日—1269年3月3日),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福建省莆田市人。南宋豪放派诗人、词人、诗论家。初为靖安主簿,后长期游幕于江、浙、闽、广等地。诗属江湖诗派,作品数量丰富,内容开阔,多言谈时政,反映民生之作,早年学晚唐体,晚年诗风趋向江西诗派。词深受辛弃疾影响,多豪放之作,散文化、议论化倾向也较突出。作品收录在《后村先生大全集》中。
猜你喜欢

答周邦彦觅茶

内家新赐密云龙,只到调元六七公。
赖有空山供小草,犹堪诗老荐春风。

(0)

余自天禧元祀解宥密之职首治是邦越明月而移

雄屏口分寄,珍祠倏再临。
翚飞丛宇峻,龙濩伏渊深。
蘋藻罗清荐,金匏合雅音。
风旌翻凤蜺,晨炷燎榆沉。
麝墨披新刻,尘签认旧吟。
乐游情未足,残照下西岑。

(0)

寄天台王炼师兼呈邑宰

百里凄清古县城,阮郎陶令自相应。
非无柳影含彭泽,别有花光胜武陵。
间醉想同莎外石,冷吟知共夜深灯。
红尘未得寻高兴,心过青山第几层。

(0)

湖上别野

弱柳舒眉学远山,四山斜亸绿云鬟。
平湖如鉴一回照,西子明妆浓淡间。

(0)

寄徐秋涧

怀人渺渺数重山,风月将秋入梦寒。
疑有清风生羽翼,去随明月倚栏干。

(0)

九折岩

池绕九岩边,鸳鸯自在眠。
圆荷浮簇簇,翠葆静涓涓。
沾足三春雨,清和四月天。
庭空无一事,真乐付诗篇。

(0)
诗词分类
初中必背 高中必背 秋天 菊花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诗人
王圭 徐庸 李流谦 凌云翰 贝琼 强至 程公许 孙一元 欧必元 李昱 苏葵 林弼 郭印 区越 林希逸 韩元吉 李石 葛胜仲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