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户清飙动,疏砧特地哀。
杵随凉叶下,响带早鸿来。
长信秋偏早,渔阳猎未回。
无衣应不少,刀尺漫相催。
万户清飙动,疏砧特地哀。
杵随凉叶下,响带早鸿来。
长信秋偏早,渔阳猎未回。
无衣应不少,刀尺漫相催。
这首《秋砧》由清代诗人汪绎所作,描绘了秋日夜晚的独特景象与情感氛围。
首先,“万户清飙动”,描绘了一幅秋风轻拂的画面,清新的微风吹过千家万户,预示着季节的更替。这里的“清飙”既指清风,也暗含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
接着,“疏砧特地哀”,点明了诗的主题——秋夜的砧声。砧,即捣衣石,古代妇女在秋夜为远行丈夫或亲人缝补衣物时常用之物。此处的“疏砧”意为稀疏的捣衣声,而“特地哀”则表达了这种声音在寂静的秋夜里显得格外凄凉和哀婉,仿佛在诉说着离别与思念之情。
“杵随凉叶下,响带早鸿来。”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捣衣声与自然景物的融合。捣衣杵随着秋叶的落下而敲击,发出的声音似乎与远处飞来的早鸿的叫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秋夜交响曲。这里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共生,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换。
“长信秋偏早,渔阳猎未回。”这两句通过对比手法,将个人的情感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长信宫中,秋意似乎比其他地方来得更早,这不仅仅是季节的变化,也可能寓含着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同时,渔阳(古代地名)的猎人还未归来,暗喻战争或远方的征人尚未归家,增添了诗作的忧郁氛围。
最后,“无衣应不少,刀尺漫相催。”这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在战乱或分离的背景下,人们渴望团聚,希望战争早日结束,让远方的亲人能够平安归来,穿上新衣,享受安宁的生活。
综上所述,《秋砧》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夜砧声的哀婉与凄美,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离别、思念、历史变迁和和平生活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社会和人性的独到洞察。
娲皇补天,遗石两拳,几千仞兮。
定苍龙擘峡,罅和天坼,浮屠卓锡,庐倚云开。
世窄三千,天高尺五,日月低躔东复西。
人间世,听晨昏钟鼓,撼半空雷。
登临纱帽*鞋。
豁云梦、胸襟一快哉。
想醉倚高寒,飞仙可挟,清游纪胜,俗子难梯。
把酒乾坤,笑谭今古,崖藓摩挲认旧题。
九关近,便骖鸾高举,云气徘徊。
翠雾前驱,舞青蛟、飞动一檐晴色。
银凤翻空,*雪生香,风韵天然奇特。
素艳连娟清露晓,搜香处、蝶栖难觅。
这天与、水沉富贵,诗翁消得。
好是神仙姑射。
拥翠被香寒,甚般标格。
特立春深,清*兰幽,孤注惯谙寥寂。
惜芳但恐东风老,怕香屑、碎琼堪惜。
又不道、流年催人暗掷
水连天碧,更山光蘸绿,春醅初泼。
不尽长淮平似掌,漠漠乱云堆雪。
彩笔留诗,画船载酒,曾醉沙头月。
胜游历历,输他鸥鹭能说。
犹念歌吹楼西,执红牙度曲,那时留别。
一片离愁天共远,目送征鸿明灭。
杨柳春初,梅花雪后,旧梦还消歇。
多情如许,教人添几华发。
京尘满鬓,汗漫游还倦。
环佩玲珑惊梦断。
恰玉堂仙伯,携取圜桥,词翰客、枉顾情何恋恋。
衣冠何磊落,闲雅雍容,不把声光时自炫。
漫轻敲团月,煮玉泉冰,□啸傲、几多萧散。
笑归去,蓬莱跨清风,任香彻胸中,五千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