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阳月无壬子,留寒到春寒不已。
一春况复阴雨多,冻与大冬冰雪似。
诸花未见发根荄,兰叶才开三四耳。
荷锄种豆且莫早,土膏虽动亦冻死。
立春不得一朝晴,今岁农夫又已矣。
白头饥馁复何极,苦与蛴螬争一李。
于陵矫廉人尽笑,只有辟纑是知己。
去年阳月无壬子,留寒到春寒不已。
一春况复阴雨多,冻与大冬冰雪似。
诸花未见发根荄,兰叶才开三四耳。
荷锄种豆且莫早,土膏虽动亦冻死。
立春不得一朝晴,今岁农夫又已矣。
白头饥馁复何极,苦与蛴螬争一李。
于陵矫廉人尽笑,只有辟纑是知己。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末年至清朝初期,农民在恶劣天气下耕作的艰辛生活。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农民面对困境时的无奈和坚韧。
诗中提到去年的寒冷一直持续到春天,整个春季阴雨连绵,仿佛冬天的冰雪并未完全消散。各种植物生长缓慢,兰花仅开了三四片叶子,豆子也难以在这样的土壤中茁壮成长。立春时节,却未能迎来一天晴朗的日子,这使得农民们又一次面临收成无望的困境。
诗人的描述中充满了对农民生活的同情,特别是对于那些年老体弱、饥饿难耐的农民,他们甚至要与地底下的蛴螬争夺食物。诗中还提到了于陵矫廉,一个坚守廉洁的人,尽管受到嘲笑,但他找到了知音——辟纑,或许象征着在艰难时刻,找到理解和支持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农民生活的困苦,也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公正和人性温暖的渴望。
平生寡合虽竭斗,几曾自饮一杯酒。
不因风月与湖山,更为松篁与花柳。
今夕何夕风雨来,知侬渴肺生秋埃。
曲生三缄忽自荐,请为风雨聊一开。
老夫呼前呼未了,死生脱帽倾怀抱。
风雨横斜入坐中,宾主淋漓俱醉倒。
须臾风止雨亦休,主人送客凝双眸。
葛天无怀不可状,但觉两耳风飕飕。
匆匆便是中秋节,更与曲生潜地说。
此夜宁容著杂宾,一尊只办浇明月。
刺刺重剌剌,唧唧复唧唧。
只解促鬓丝,岂能催妇织。
织亦何用催,有丝愿成匹。
今夏蚕薄收,巧手闲刀尺。
昨下急急符,三日立税籍。
箧中无馀丝,红女泪双滴。
汝更催不休,使我不得息。
汝因贪与嗔,形化生股翼。
不特登我门,又入床下壁。
号我夜不眠,墐户无计塞。
何时清霜来,堀堁同一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