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行处有,亦不避尘喧。
咄哉刘子骥,求之未有门。
远近以地别,静躁由中存。
藐余视天地,肫然犹黄轩。
禾黍熟井井,鸡犬欢村村。
室有琴可弦,厨中酒可尊。
渊明傥复作,何地非桃源。
神仙行处有,亦不避尘喧。
咄哉刘子骥,求之未有门。
远近以地别,静躁由中存。
藐余视天地,肫然犹黄轩。
禾黍熟井井,鸡犬欢村村。
室有琴可弦,厨中酒可尊。
渊明傥复作,何地非桃源。
这首清代诗人沈濂的《杂诗(其二)》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图景。诗中神仙居所虽隐秘,却并非避开尘世纷扰,而是选择在适宜之地,远离喧嚣。诗人借刘子骥寻找桃花源的故事,表达了对这种超然境界的向往,认为内心的平静与宁静才是真正的桃花源。
诗人强调了环境与心境的关系,远处近处皆有其特色,人的静躁源于内心。他以谦逊的态度看待自己,即使身处天地之间,也如同置身于黄轩(古代的一种小车)之中,显得淡泊而自在。田间禾黍丰收,村庄鸡犬相闻,生活简单而富足。
诗中还提及了家中有琴可供弹奏,酒柜中有酒可供畅饮,暗示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理想追求。最后,诗人设想如果陶渊明这样的隐士再次出现,无论何处都能找到他的桃源世界,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深深热爱和对现实的超越。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田园风光和理想生活状态,展现了诗人对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向往,以及对和谐宁静生活的赞美。
麟龙不为瑞,珠璧不为贵。
衲僧眼豁开,彻见生死蒂。生死蒂,第一义。
诸佛心,祖师鼻。少林传灯,灵山授记。
随高随下,何此何彼。假诸因缘,神通游戏。
有时五教三乘,有时三德六味。
有时屋里主财,有时门头了事。
处处清白家风,人人见成活计。
觉海元澄,性天廓平。耳眼空更远,息气细而清。
露寒斗湿,秋淡河横。丛林底去就,百草头光明。
蛾眉之月兮三千刹海,羊角之风兮九万霄程。
肚皮参饱,肝胆老成。挥斤容易甚,器受太难生。
为你一斲鼻垩,从教四望人惊。
一口吸尽西江水,马师家风擢然起。
老庞俯伏嗣芳尘,古也今也谁如此。
超然道与若人交,南游浩意未相饶。
风清骨秀眼寒碧,玉井冰壶冻不消。
羌床孤卧净名室,无住无依脱虚溢。
渊然一默乃全提,不二门开肖当日。
佛事圆来作归想,出门歧路平如掌。
到家儿女独圞头,相对无言得真赏。
伐木清哦癖在肠,握筇苍磴履重霜。
玲珑堕壑乳泉响,萧瑟到门松吹香。
高寒夜雨冻一色,虚净晓云流五光。
社散荷枯有遗友,目青须发半沧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