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
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
能令金距期胜负,白罗绣衫随软舆。
父死长安千里外,差夫治道挽丧车。
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
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
能令金距期胜负,白罗绣衫随软舆。
父死长安千里外,差夫治道挽丧车。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对传统读书和武功的轻视态度,反映出一种生活中的实用主义思想。"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两句表明在作者看来,对于男孩子来说,学习文化知识不如参与斗鸡走马等实用的活动更有意义。这也许是因为这些活动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能够带来更多实际的利益和乐趣。
接下来的"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则进一步说明,即使是富贵家庭的孩子,在这样的年龄也不如实践更为重要。这里的“代不如”表达了一种超越时间的比喻,即这种生活态度在任何时代都是值得推崇的。
"能令金距期胜负,白罗绣衫随软舆"这两句则具体描写了这样的实践活动带来的成功和享受。"父死长安千里外,差夫治道挽丧车"最后两句转折为一种悲凉的情景,父亲去世需要从远方回去处理后事,这种生离死别的现实与前面的欢乐场景形成鲜明对比,也许在暗示生活中不仅有成功和享受,还有无法避免的苦难和现实。
整首诗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示了生活的多面性,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于传统文化教育与实际技能培养之间关系的一种思考。
我来宰斯邑,倏忽十月馀。
县庭纷聚讼,好怀那得舒。
自春已踰夏,光景过隙驹。
人生百年间,何为事区区。
今晨偶公出,庙门坐斯须。
山光列图画,树声杂笙竽。
欣然乐閒适,不受凡俗拘。
吟眸豁无际,群峰环四隅。
愧匪廊庙器,亦非山泽臞。
自甘牛刀试,民瘼何由苏。
所期岁丰稔,忧时嗟术疏。
终当化淳俗,击壤歌唐虞。
朝发石头渚,暮宿黄山道。
携酒眺古台,离离但烟草。
忆昔兹台何壮哉,宋祖离宫台上开。
台前宝树入层汉,台下炎歊隘九垓。
楚山望尽蜀山出,雄跨全吴势凌突。
欲吞铜雀俯中原,不数黄金贵奇骨。
三千歌舞宿云端,公子王孙往复还。
秦关捷书不再返,鼎湖飞龙谁复攀。
繁华一旦乃如此,寂寂荒台秋色里。
往事徒悲禾黍场,残碑半堕沧江水。
沧江水流去不回,空陵劫火变寒灰。
欲将霸业问行客,黄山落日清?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