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子不窥舍,陶潜或命车。
松梢延月入,竹里为风舒。
兰室接谈后,华林张乐初。
欲知文治要,讲殿绎经书。
董子不窥舍,陶潜或命车。
松梢延月入,竹里为风舒。
兰室接谈后,华林张乐初。
欲知文治要,讲殿绎经书。
此诗描绘了一幅文人雅集的场景,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与自然之美。首句“董子不窥舍,陶潜或命车”以典故开篇,董仲舒专心学问,陶渊明随兴出游,既展现了两位古代文人的不同生活态度,也暗示了诗中所描述的聚会既有深沉的学术探讨,也有轻松的自然游赏。
“松梢延月入,竹里为风舒”两句,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月光透过松枝洒落的情景,以及微风吹过竹林的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充满生机的氛围。月光与松竹的结合,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美感,也寓意着文人雅士在自然中寻求灵感与宁静的心境。
“兰室接谈后,华林张乐初”则进一步展示了聚会的场景。兰室,象征着高雅的谈话环境;华林,可能指的是华丽的园林,这里张乐,即开始演奏音乐。这两句描绘了文人们在结束深入的交谈之后,享受着音乐带来的愉悦,整个场景充满了和谐与欢乐。
最后,“欲知文治要,讲殿绎经书”点明了聚会的目的与意义。文治,指的是通过学术研究与交流来提升文化与治理水平;讲殿,可能是指专门用于讨论与学习的场所;绎经书,则强调了对经典文献的深入解读与探讨。这不仅是对知识的追求,也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与发扬。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与深刻的寓意,展现了文人雅集的高雅情趣与文化追求,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学术与文化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