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隐逸生活的情景。"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表明诗人居住在一个偏僻且不为人知的地方,周围环境荒凉,只有野草覆盖的小径通向自己的园子。
接下来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则是对这种幽静生活的具体描写。诗中的“鸟宿”意指夜幕降临时,鸟儿在池塘旁边的树木间栖息,显示出一种自然与和谐共存的情景;“僧敲月下门”则是在这样的夜晚,一位僧人轻轻地敲击着寺院的大门,这不仅是对环境之静谧的描绘,也反映了诗人对宗教生活的一种向往或理解。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这两句则展示了诗人的行动与感受。诗中的“过桥”意味着跨越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分野色”可能是指在这个过程中,对周围景色的细腻观察;“移石动云根”则表达了一种超脱物外的境界,似乎连大自然都能随意改变。
最后两句"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表明诗人即使暂时离开这个隐居之地,也会再次回到这里。这种坚定的“幽期”和对自己承诺的坚守,不仅反映了诗人的生活态度,也体现了一种精神上的自足与坚定。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在这种生活中所获得的心灵宁静和精神自由。
露白天如洗。淡烟轻、疏林映带,远山横翠。
对此情怀成甚也,云断小楼风细。
独倚遍、画阑十二。花馆云窗成憔悴。
听宾鸿、天外声嘹唳。但不过,闷而已。
房栊深静难成寐。夜迢迢、银台绛蜡,伴人垂泪。
巴得暂时朦胧地。还又匆匆惊起。
漫自展、云间锦字。往后各收千张纸。
念梦劳魂役空凝睇。终不负,骖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