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世筑长城,长城无极已。
暴兵四十万,兴工九千里。
死人如乱麻,白骨相撑委。
殚弊未云悟,穷毒岂知止。
胡尘未北灭,楚兵遽东起。
六国复嚣嚣,两龙斗觺觺。
卯金竟握谶,反璧俄沦祀。
仁义寝邦国,狙暴行终始。
一旦咸阳宫,翻为汉朝市。
秦世筑长城,长城无极已。
暴兵四十万,兴工九千里。
死人如乱麻,白骨相撑委。
殚弊未云悟,穷毒岂知止。
胡尘未北灭,楚兵遽东起。
六国复嚣嚣,两龙斗觺觺。
卯金竟握谶,反璧俄沦祀。
仁义寝邦国,狙暴行终始。
一旦咸阳宫,翻为汉朝市。
这首诗描绘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城和秦始皇时期的暴政。开篇两句“秦世筑长城,长城无极已”直接指出了建造者是秦朝,并形象地表达了长城宏伟而又无边无际的特点。
接着,“暴兵四十万,兴工九千里”描绘了当时动用大量军队和民力来修筑长城的情景。数字“四十万”、“九千里”虽然可能有夸张之意,但足以显示出工程的巨大规模。
下两句“死人如乱麻,白骨相撑委”则揭示了在建造过程中因劳累过度、疾病、饥饿和严酷自然环境导致的大量工匠死亡。形象地将尸体比喻为“乱麻”,而死者的白骨堆积如山,相互支撑着。
诗人通过“殚弊未云悟,穷毒岂知止”表达了对当时暴政的批判和同情心,感叹统治者不顾民众生命、不知停止暴行的愚昧。
以下几句“胡尘未北灭,楚兵遽东起。六国复嚣嚣,两龙斗觺觺”则是对秦朝之后战乱频仍的历史现象做出的描绘。其中,“胡尘”指的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而“楚兵”、“六国”则涉及到了秦末至汉初的战争和群雄割据的混乱局面。
随后,“卯金竟握谶,反璧俄沦祀”可能在暗示某种预言或天象出现,但具体指代不明。然而,这两句似乎是在强调某种历史循环或者天命所至的宿命观念。
最后,“仁义寝邦国,狙暴行终始”表达了对秦朝统治手段和结果的深刻反思,并隐含着期待未来能有更为仁慈与公正的统治。而“一旦咸阳宫,翻为汉朝市”则直接点出了秦末汉初政权更迭的历史事实。
整首诗通过对长城和秦始皇暴政的描写,以及对后续战乱和王朝更替的暗示,展现了诗人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并以此作为反思和批判现实政治的依据。
九门锁钥一夜开,金吾将军骑马来。
马前缇骑拥大戟,阗城溢郭欢如雷。
明日都人争动色,报道将军已擒贼。
将军神勇人不知,但见騄耳随风驰。
风驰电扫无留盼,蹴踏红尘来白涧。
来时行殿午阴斜,却到都门未晡饭。
将军报主不受身,马亦宛转从将军。
草中狐兔复何有,天上骐驎自不群。
当时画图梅骏骨,铁踠花鬃气郁勃。
即今玉勒拥沙堤,犹想连钱锦障泥。
将军功大心更厚,念旧惜劳及奔走。
自是风尘物色难,定知诗句流传久。
我欲范铜写此马,置之黄金古台下。
骅骝騕袅世间多,不遇孙阳当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