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转指。百岁知能几。儿时童稚,老来将耄矣。
就中些子强壮,又被浮名牵系。良辰尽成轻弃。
此何理。若有惺惺活底,必解自为计。
清尊在手,且须拚烂醉。醉乡不涉风波地。
睡到花阴正午,笙歌又还催起。
光阴转指。百岁知能几。儿时童稚,老来将耄矣。
就中些子强壮,又被浮名牵系。良辰尽成轻弃。
此何理。若有惺惺活底,必解自为计。
清尊在手,且须拚烂醉。醉乡不涉风波地。
睡到花阴正午,笙歌又还催起。
这首诗描绘了人生百态和对待名利的态度。开篇“光阴转指,百岁知能几”表达了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百年寿命中真正能够明白事理的时间其实很有限。紧接着“儿时童稚,老来将耄矣”则写出了人从无知的孩童成长为老年,智慧逐渐减退,这是一个关于生命流转和认知变化的自然过程。
诗人随后描绘了中年强壮时期,因名利牵绊而不能自在:“就中些子强壮, 又被浮名牵系。”这里“浮名”指的是虚幻的荣誉或地位,它们常常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枷锁。接着“良辰尽成轻弃,此何理”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状态的不满和无奈,觉得这样的日子就这样空耗下去,实在没有什么意义。
但诗人并未沉溺在这种消极情绪中,而是主张要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若有惺惺活底,必解自为计。”这里“惺惺”形容一种机警、明白事理的状态,“活底”则指的是生动、灵活的思想或态度。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积极面对生活,主张独立思考和做出自己的决定。
下一段“清尊在手,且须拚烂醉。醉乡不涉风波地。”则转向了一种逃避现实的生活态度。诗人手持美酒,倡议及时行乐,借助酒精暂时忘却世间纷争和烦恼。这里的“清尊”指的是高雅纯净的美酒,“醉乡”则是比喻一个没有风波、安逸的地方。
最后两句“睡到花阴正午,笙歌又还催起。”描述了诗人在午后花影之下酣睡,直至被乐曲声唤醒。这一段增添了一种闲适自得的生活情趣,同时也表现出对音乐美好的一种享受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生命流逝、名利束缚以及积极面对现实等主题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待世俗纷扰的态度,以及他对于生活中寻找快乐与自由的渴望。
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
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
绝域行应久,高城下更迟。
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
客中重上倚层台,天阔云收八面开。
雁带岳阳秋晓过,浪涵巴峡影西来。
诸营种柳今何在,老子登楼得几回。
自是江山雄壮处,兴亡不必问寒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