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书纪河源,荒忽不可识。
君行河之西,春雪深五尺。
茫茫贺兰山,抽矢石为镝。
坐阅三姓王,圣代始敛色。
沙羊护毡房,名驼候土驿。
观风惨无俦,云端羡飞翼。
遗书纪河源,荒忽不可识。
君行河之西,春雪深五尺。
茫茫贺兰山,抽矢石为镝。
坐阅三姓王,圣代始敛色。
沙羊护毡房,名驼候土驿。
观风惨无俦,云端羡飞翼。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袁桷所作的《送马伯庸御史奉使河西八首》中的第四首。诗中描绘了河西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充满了对友人出使河西的关切与祝福。
首句“遗书纪河源,荒忽不可识”以“遗书”引出对河源的追忆,河源之地遥远而神秘,难以辨识。接着,“君行河之西,春雪深五尺”点明友人即将前往的地点,描述了河西地区春季积雪深厚的景象,暗示行程的艰难。
“茫茫贺兰山,抽矢石为镝”描绘了贺兰山的辽阔与险峻,箭矢以石头为靶,形象地展现了边疆的险恶环境。接下来,“坐阅三姓王,圣代始敛色”则转而描述了河西地区的民族融合与历史变迁,表达了对友人出使时可能遇到的政治复杂性的担忧。
“沙羊护毡房,名驼候土驿”通过羊群守护毡房、骆驼等待驿站的场景,展现了河西地区的畜牧业与交通状况,同时也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最后,“观风惨无俦,云端羡飞翼”表达了对友人旅途艰辛的同情与祝福,希望他能像云中飞翔的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平安归来。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描绘了河西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也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美好祝愿。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