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已悟,四海名先到。
只为有声闻,却隔了、玄元妙道。
可怜仙骨,落入鬼形骸,一般衰,一般老。
空恁一般了。岂知玄妙。刚被身心傲。
度日若聋盲,诮不识、丹砂炉灶。
好将二物,鼎内结成丹,服饵了。
得长生,携手归蓬岛。
真人已悟,四海名先到。
只为有声闻,却隔了、玄元妙道。
可怜仙骨,落入鬼形骸,一般衰,一般老。
空恁一般了。岂知玄妙。刚被身心傲。
度日若聋盲,诮不识、丹砂炉灶。
好将二物,鼎内结成丹,服饵了。
得长生,携手归蓬岛。
这首元代王哲的《蓦山溪·曾萧真人》是一首描绘修真者的内心世界与追求的词作。词中以曾萧真人作为主角,表达了对超凡境界的理解和追求。
"真人已悟,四海名先到",开篇即点出真人已达领悟真理的境地,名声早已超越世间。然而,"只为有声闻,却隔了、玄元妙道",暗示虽然名声在外,但真人并未完全融入那至高无上的玄妙之道,仍有所隔阂。
"可怜仙骨,落入鬼形骸",形象地描绘了真人在世俗中身陷困境,肉体与精神的矛盾,暗示修炼之路并非易事。"一般衰,一般老",进一步强调了在尘世中,即使是仙人也无法逃脱岁月的侵蚀。
"空恁一般了",表达对这种现状的无奈,而"岂知玄妙"则揭示出真人的困惑,他未能真正领悟到修行的真谛。"刚被身心傲",反映出他在追求过程中内心的傲慢,阻碍了他的进步。
"度日若聋盲,诮不识、丹砂炉灶",比喻真人对修炼法门的无知,如同聋哑之人无法理解炼丹的重要性。"好将二物,鼎内结成丹,服饵了",劝诫真人应放下傲慢,专心致志于修炼,通过丹药修炼达到长生不老。
最后,"得长生,携手归蓬岛",描绘出理想中的仙界生活,希望真人能克服困难,最终实现超脱尘世,与仙人共游蓬莱仙境的愿望。
整体来看,这首词以生动的比喻和深沉的哲理,展现了修真者的心路历程,寓言性较强,富有启示意义。
官俸胥方给,山殽市可需。
雨多沙碛失,桥断路程迂。
古树声何壮,秋萍迹已枯。
病身惭到此,有愧竹筇扶。
山晖丹气紫,路隐翠林香。
野道依城社,山童执纪网。
田高秋敛薄,溪曲夜湍长。
谇语令人倦,蚍蜉肯自量。
有亭可洗心,亟应招呼命。
蠹叶下井枯,空江鼓风劲。
幸藉贤主人,寻胜愁尽屏。
平生性不污,惟喜眼界净。
笑睨斑竹林,金商递声应。
古桂香何迟,黄花色最正。
何当过栗里,把酒酹陶令。
行矣又他适,孱质莫任病。
酒酣喜索句,鬓改羞对镜。
寒蛩咽青莎,难制客泪迸。
去春哭钟子,奔走馀杭路。
今春哭田生,栖迟九江渡。
在家在客中,两友两春讣。
伊谁夺天年,有天不可籲。
老泪无由制,立见眼隔雾。
风晴江气暖,日夕山色暮。
仿佛怀清扬,同游散幽步。
百年屈指顷,浮生草头露。
凭高悄无人,我鬓亦非故。
何当归西湖,往拜二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