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东从来祗语言,右行文字肇兴元。
既成旋拭新书便,刳木涂油古质存。
渍竹挥非苍颉字,编韦绝岂仲尼门。
分明汗简遗风在,儒士徒观不解论。
约东从来祗语言,右行文字肇兴元。
既成旋拭新书便,刳木涂油古质存。
渍竹挥非苍颉字,编韦绝岂仲尼门。
分明汗简遗风在,儒士徒观不解论。
这首诗《蒙古土风杂咏十二首(其九)灰简》由清朝诗人弘历所作,通过对“灰简”的描绘与思考,展现了对古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刻洞察。
首句“约东从来祗语言,右行文字肇兴元”,以简洁的语言开篇,点明了文字起源与发展的方向,即从东方开始,语言是文字产生的基础,而文字的书写则从右至左开始,暗示了文字发展的一般规律。
接着,“既成旋拭新书便,刳木涂油古质存”两句,描述了文字记录与保存的过程。新书完成后,会立即擦拭干净,以备下次使用;同时,古老的木质材料被涂上油脂,保持其质地,体现了对传统材料的珍惜与利用。
“渍竹挥非苍颉字,编韦绝岂仲尼门”两句,则是对文字载体与内容的进一步探讨。竹简虽非出自传说中的造字始祖苍颉之手,但同样承载着知识与智慧;韦编(用牛皮绳编连竹简)也并非孔子亲自编订,却成为了儒家经典的重要载体。这两句通过对比,强调了文字本身的价值,以及不同载体与内容之间的关联性。
最后,“分明汗简遗风在,儒士徒观不解论”两句,总结了前文的思考,指出虽然文字和载体的形式各异,但它们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和历史价值却是相通的。对于后世的学者来说,仅仅观察这些形式上的差异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层意义和价值。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灰简”这一具体事物的描绘与反思,展现了作者对古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独特见解,以及对文字、载体与内容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