渺矣澎湖屿,海中天一涯。
岛开环四面,民聚约千家。
风剥山无树,潮侵石有花。
捕鱼生计足,不解植桑麻。
渺矣澎湖屿,海中天一涯。
岛开环四面,民聚约千家。
风剥山无树,潮侵石有花。
捕鱼生计足,不解植桑麻。
这首诗描绘了澎湖屿的自然环境与当地居民的生活状态,充满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首句“渺矣澎湖屿,海中天一涯”,以“渺”字开头,形象地描绘了澎湖屿在浩瀚大海中的孤独与遥远,仿佛是大海中的一片孤岛,与天边相接,给人一种辽阔而寂寞的感觉。
接着,“岛开环四面,民聚约千家”两句,转而描述澎湖屿的地理特征与人口情况。岛屿四周被海洋环绕,岛上聚集了大约一千户人家,展现了海岛生活的独特风貌。
“风剥山无树,潮侵石有花”则进一步描绘了澎湖屿的自然景观。由于常年受海风侵蚀,山上的树木稀少,但海边的岩石却因海水的侵蚀而生长出奇特的花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象。
最后,“捕鱼生计足,不解植桑麻”点明了岛上居民的主要生活方式——依靠捕鱼为生,生活富足。同时,也暗示了岛上可能缺乏适宜种植桑麻的土地或条件,反映了澎湖屿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澎湖屿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以及岛上居民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是一幅生动的海岛生活画卷。
雨过东郊,溪痕浅、山堂春晓。
堪爱处,桃花流水,闲云幽鸟。
物表群分红日□,天涯一点青山小。
向绿阴、竹影卷柴扉,终焉了。
清闲处,谁知道。
方外客,人间少。
且襟风杯月,醉眠芳草。
大志含容天地考,真情卓立希夷杳。
谩将消息寄林泉,烟霞老。
浪蕊浮花,当不住、晚风吹了。
微雨过,池塘飞絮,一帘晴画。
寂寂山光春似梦,依依草色熏如酒。
近新来、怕上小红楼,凭阑眺。
心事阻,诗情少。
东皇去,良辰杳。
想故园闲趣,水村烟柳。
此日鹃声天不管,当年燕子人何有。
叹江南、离别酒初醒,频回首。
今古高情,都缘在林泉江曲。
知此身如幻,宁羡锦衣华屋。
雅志偏怜雕浦月,达人岂羡金山玉。
喜满庭、花影日筛金,苔斑绿。
终焉计,东篱菊。
虚心杖,南轩竹。
枕琴书高卧,坦然无辱。
万古兴亡春梦觉,一溪云水平生足。
看武陵三秀喷幽香,芝田熟。
东里先生,家何在、山阴溪曲。
对一川平野,掩映数间茅屋。
昨夜江头新雨过,门前流水清如玉。
傍小桥、环合柳参天,摇新绿。
疏篱畔,丛丛菊。
虚檐外,萧萧竹。
叹古今得失,是非荣辱。
须信人生归去也,世间万事何时足。
问此春、新酿酒如何,今朝熟。
一片闲心,髑髅子、无穷生灭。
被化机搬弄,驰骤许多颠*蹶。
贩骨如山成底事,迷情似海难超越。
痛亘初、灵物被尘埋,尘沙劫。
求出离,须猛烈。
寻知友,谈冰雪。
下工夫磨炼,灵光明彻。
风定波澄潭底见,云开冷浸天心月。
问哑人、食餐蜜味如何,无言说。
元本当初,无一物、万缘蒙漠。
叹同流学道,谁肯死前除削。
两掌三拳空热闹,扬眉瞬目千般作。
看眼光、落地见贤家,抬手脚。
绝妄念,忘人我。
名利断,是非躲。
伴烟霞深处,坦然行乐。
境灭心忘无生豁,断云来往寥天廓。
显一轮孤月射寒潭,实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