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常在金,任金适由木。
苟得金为用,何惜木微曲。
幸得主人随,不恤汗行犊。
必求随主人,我用諴不足。
我用常在金,任金适由木。
苟得金为用,何惜木微曲。
幸得主人随,不恤汗行犊。
必求随主人,我用諴不足。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令的作品,名为《答问诗十二篇寄呈满子权(其二)》。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表达对主人忠诚和服务之心的诗句。
“我用常在金,任金适由木。” 这两句采用了“金”与“木”的比喻,“金”象征着坚硬不屈,可能代表诗人本身或其服务态度;而“木”则柔软可曲,可能象征着服从和顺应。这两句表达的是诗人愿意如同金子一般坚定地跟随主人,同时也能像木头一样适时弯曲以适应主人的需要。
“苟得金为用,何惜木微曲。” 这句话则进一步阐述了这种思想:如果能够真正地被主人所用,那么即使是柔软的木头变形也不足惜。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一种无私奉献的情怀。
“幸得主人随,不恤汗行犊。” “主人”一词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指代君主或尊贵之人,诗人感到自己能够跟随这样的主人是幸运的。同时,“不恤汗行犊”表达了诗人愿意为主人服务,不惜付出辛勤的劳动。
“必求随主人,我用諴不足。” 最后两句则展现了诗人的决心和自知之明。他坚定地寻求能够一直跟随主人的机会,并承认自己在服务上还有不足之处,需要不断进步。
整首诗通过对比“金”与“木”,以及表达对主人无条件的追随与奉献,展示了诗人对于忠诚和侍奉的深刻理解。
燕穿幕。春在深深院落。
单衣试,龙沫旋薰,又怕东风晓寒薄。别来情绪恶。
瘦得腰围柳弱。
清明近,正似海棠,怯雨芳踪任飘泊。钗留去年约。
恨易老娇莺,多误灵鹊。碧云杳渺天涯各。
望不断芳草,更迷香絮,回文强写字屡错。
泪欲注还阁。孤酌。住春脚。便彩局谁忺,宝轸慵学。
阶除拾取飞花嚼。是多少春恨,等闲吞却。
阑干猛拍,叹命薄,悔旧诺。
寒牛觳觫秋江烟,五丁担落石一拳。
惊涛拍岸撼不动,夕阳老背供鸦眠。
天荒地老煮白石,顽懒不过苍苔田。
腾腾卧地带佛性,尚肯远护风涛船。
泥深蹄转重,鼻缺绳难穿。
既不能西推紫气度函谷,五千道德言神仙。
又不能粪金开秦塞,隔绝鸟道四万八千年。
渴奔一斗酒,傲兀庐山前。
潢池刀剑卖已尽,贞观斗米方成钱。
雨犁急趁勾芒起,不然碎汝春风鞭。
频年走离乱,忙苦落落景。
浮家去复还,生理纷不整。
有身著无处,遇事到辄屏。
冥然如醉心,阅岁良未醒。
披衣坐愁夜,月露共清永。
缅怀颜段流,抱义心炯炯。
临危快先登,疾甚涉夷境。
全生岂不乐,王事有纲领。
嗟今肉食谋,捕贼如捕影。
王师苦摧伤,敌骑困驰骋。
朝廷信多贤,一死谁敢请。
不知覆辙改,安敢倾夏拯。
归休及秋风,墓槚痛瞻省。
念兹家国遥,有泪涨清颍。
黄巾蔽行路,关户昼犹警。
何当收戈鋋,禁暴但制梃。
林泉倘可卜,名字忌丹柄。
梁溪旧隐吾家绅,石苔犹锁松间门。
向来兄弟寄觞咏,日月转毂相朝昏。
自君之别各千里,万金谁与通寒温。
棣华春迟风雨书,雁字月冷蒹葭村。
似闻径作买山计,归梦已泊松江垠。
吾衰久矣尚能饭,荷插岂惮终岁勤。
独无顷田占负郭,坐食病粟惭君恩。
平生一壑志愿毕,不求华屋装泉石。
僧窗到处即为家,柏子烟中听鼻息。
子今白发头尚希,未至阌乡老王室。
背山筑室不必多,待我来鸣去前□。
野蚕成茧真自缠,黄蜂作脾为谁力。
肱尝三折饱更事,肯信谋身有长策。
君不见子猷借居种竹聊自娱,有屋大奇无亦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