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门地清于冰,高堂六月开云汀。
凉秋摵摵起庭宇,万籁如在空中听。
空山苍苍入林莽,江上茆亭隔风雨。
层窗曲槛深阒寥,寂寂幽弦似相语。
绳床棐几随周旋,麈尾不动声琅然。
山高水阔鸟飞尽,惟有碧树鸣寒蝉。
东邻老翁跨驴至,西家屐齿半欲穿。
山头荷担步还却,此岂有意冷冷弦。
先生爱山复爱水,看画题诗宛相似。
坐令宾主成三人,不羡谪仙花月里。
玉堂退食时相从,恍然坐我青芙蓉。
愿将一曲洗双耳,更待高楼阊阖风。
翰林门地清于冰,高堂六月开云汀。
凉秋摵摵起庭宇,万籁如在空中听。
空山苍苍入林莽,江上茆亭隔风雨。
层窗曲槛深阒寥,寂寂幽弦似相语。
绳床棐几随周旋,麈尾不动声琅然。
山高水阔鸟飞尽,惟有碧树鸣寒蝉。
东邻老翁跨驴至,西家屐齿半欲穿。
山头荷担步还却,此岂有意冷冷弦。
先生爱山复爱水,看画题诗宛相似。
坐令宾主成三人,不羡谪仙花月里。
玉堂退食时相从,恍然坐我青芙蓉。
愿将一曲洗双耳,更待高楼阊阖风。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山水画卷。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翰林府邸的清雅与高洁,以及其主人对自然山水的深深热爱。诗中通过描绘夏日清凉的庭院、空山静谧的景象、潺潺流水和鸣叫的寒蝉,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翰林门地清于冰”,开篇即点明了翰林府邸的清雅之气,如同冰雪般纯净。接着,“高堂六月开云汀”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清凉与高远。随着季节的转换,秋风起,万籁俱寂,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一片宁静之中。
“空山苍苍入林莽,江上茆亭隔风雨”,描绘了山林的辽阔与江边茅亭的孤寂,风雨中的景象更加凸显了环境的静谧。随后,诗人通过“层窗曲槛深阒寥,寂寂幽弦似相语”这一句,巧妙地将自然界的静默与内心的对话联系起来,赋予了画面以生命。
“绳床棐几随周旋,麈尾不动声琅然”,描绘了室内陈设的简洁与主人的闲适,麈尾轻摆的声音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悠长。山高水阔,鸟儿归巢,唯有寒蝉的鸣叫声打破了这份宁静,为画面增添了几分生机。
“东邻老翁跨驴至,西家屐齿半欲穿”,通过邻人的来访,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内容,让整个场景显得更加生动。山头荷担的农夫,虽步履蹒跚,但似乎并不在意外界的喧嚣,只专注于手中的劳作。
“先生爱山复爱水,看画题诗宛相似”,表达了主人对自然的深情厚意,无论是实际的山水还是画中的山水,都能引发他的共鸣。通过“坐令宾主成三人,不羡谪仙花月里”,诗人赞美主人不仅与自然和谐共处,还能与宾朋共享这份美好,超越了世俗的荣华。
最后,“玉堂退食时相从,恍然坐我青芙蓉。愿将一曲洗双耳,更待高楼阊阖风”,表达了诗人希望与主人一同欣赏音乐,享受自然之美的愿望,同时也预示着未来还有更多美好的时光等待着他们共同度过。
整首诗通过对山水、人物、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明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追求,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
身闲闭关晏坐,萧然一室无哗。
静桥数竿竹木,环居数亩桑麻。
但信有生似寄,始知无处非家。
往业难逃定数,妄想空自纷拿。
烦恼场中佛事,红垆焰上莲花。
青山卧游亦好,白云仰视何涯。
窗外鸢鱼活泼,床头经典交加。
狉狉鹿豕篱畔,忙忙燕雀檐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