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公遗书,知公心最苦。
乾坤值元运,民彝已无主。
公等二三辈,得君为之辅。
伦理未全绝,此功非小补。
不陈伐宋谋,天日昭肺腑。
题墓有遗言,公意有所取。
众以此诮公,未免儒而腐。
道行与道尊,两义各千古。
我读公遗书,知公心最苦。
乾坤值元运,民彝已无主。
公等二三辈,得君为之辅。
伦理未全绝,此功非小补。
不陈伐宋谋,天日昭肺腑。
题墓有遗言,公意有所取。
众以此诮公,未免儒而腐。
道行与道尊,两义各千古。
这首诗是明朝末年清初的学者孙奇逢读许鲁斋(许衡)的遗书后所作,表达了对许衡高尚品德和深沉忧虑的敬仰。诗中提到许衡在国家动荡之际,秉持儒家伦理,辅佐君王,试图挽救社会道德,尽管没有明确提出伐宋的策略,但他的忠诚和责任感可见一斑。许衡在墓志铭中的遗愿也体现了他的深思熟虑。然而,后人因其未采取激烈的行动而有所非议,认为他过于遵循传统,可能显得有些腐儒。孙奇逢认为,许衡的道德修养和个人威望同样值得尊敬,这两方面都流传千载。整首诗赞扬了许衡的品格和贡献,同时也揭示了那个时代的复杂社会背景。
曾作莺迁贺。
道玉皇、久敕薇垣,分君星颗。
只待好年好时日,约束东风吹堕。
到今日、看来真个。
恰好丁年翁七十,五云间、太乙吹藜火。
青一点,杉溪左。
太翁阴骘天来大。
後隆山、层一层高,层层突过。
簪绂蝉聊孙又子,眼里人家谁那。
算只有、臞翁恁么。
孙陆机云翁卫武,便履声、毡复尚书坐。
拚几许,犀钱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