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光照皎皎,夕漏转骎骎。
昼花斜色去,夜树有轻阴。
并能兴眼入,俱持动惑心。
息形影方止,逐物虑恒侵。
若悟假名浅,方知实相深。
朝光照皎皎,夕漏转骎骎。
昼花斜色去,夜树有轻阴。
并能兴眼入,俱持动惑心。
息形影方止,逐物虑恒侵。
若悟假名浅,方知实相深。
这首诗是南北朝时期梁元帝萧绎之子萧纲所作的《十空诗》系列之一的“其五”——《如影》。诗中描绘了时间的流转与自然景象的变化,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以及宇宙间万物关系的深刻思考。
首句“朝光照皎皎”,以清晨的阳光为引子,描绘出明亮而清新的景象,暗示着新一天的开始。接着,“夕漏转骎骎”则转向傍晚,通过时间的流逝,展现出日落西山的场景,暗含时间的不可逆性和生命的短暂。
“昼花斜色去,夜树有轻阴”两句,将视角从宏观的时间流转转向微观的自然景观。白日里花朵随光线变化而展现的不同色彩,夜晚树木在轻柔的阴影中静默,诗人通过这些自然现象的描述,表达了对自然界微妙变化的敏感观察和深刻感悟。
“并能兴眼入,俱持动惑心”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对自然与心灵的关联探讨。诗人认为,自然界的每一个细节都能触动人心,引发思考,甚至让心灵产生波动。这不仅是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更是一种内在情感与外界世界的共鸣。
“息形影方止,逐物虑恒侵”则揭示了人在面对外界时的两种态度:一种是“息形影方止”,即在内心平静、不被外物所扰的状态下,形影自会停驻;另一种则是“逐物虑恒侵”,即不断地追逐外物,导致内心的忧虑和困扰持续存在。这两句话对比鲜明,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平静与外界诱惑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
最后,“若悟假名浅,方知实相深”点明了诗歌的主题。诗人认为,只有认识到世间万物都是虚幻的表象(假名),才能领悟到背后的真实本质(实相)。这不仅是对佛教中关于空性的哲学思想的引用,也是诗人对人生、宇宙真理的深刻思考和追求。
综上所述,《如影》一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时间和生命意义的独到见解,以及对内心平静与外界诱惑之间平衡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