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康山。重门窈窕深藏,曲巷回环。
正路转层台百折,堂开峰顶三楹,萧然掩关。
良朋缓步跻攀。绕郭帆云樯影,隔江雾髻云鬟。
恰三月烟花,短垣纵目,万家楼阁,小亭徙倚,又见槛内名葩婀娜,枝头好鸟绵蛮。
客心闲。解衣坐啸忘还。
问康山。重门窈窕深藏,曲巷回环。
正路转层台百折,堂开峰顶三楹,萧然掩关。
良朋缓步跻攀。绕郭帆云樯影,隔江雾髻云鬟。
恰三月烟花,短垣纵目,万家楼阁,小亭徙倚,又见槛内名葩婀娜,枝头好鸟绵蛮。
客心闲。解衣坐啸忘还。
这首清代董元恺的《八六子·其二》描绘了游历康山的景象。词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康山的幽深与宁静。"重门窈窕深藏,曲巷回环"形象地刻画了山中的曲折小径和隐蔽的建筑,给人一种神秘而静谧的感觉。"正路转层台百折,堂开峰顶三楹"则描绘了山路的陡峭和山顶的开阔,显示出山势的壮观。
"萧然掩关"四字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暗示了词人与友人悠然自得的心情。"良朋缓步跻攀"写出了与好友一同漫步赏景的惬意,"绕郭帆云樯影,隔江雾髻云鬟"则以江面的帆影和雾气烘托出山水间的朦胧美。
"三月烟花"点明了时令,"万家楼阁"则展现出人间烟火气,与"小亭徙倚"的闲适生活形成对比。词人目光所及之处,无论是花丛中的娇艳,还是枝头鸟鸣的和谐,都引发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深深赞叹。最后,"客心闲"表达了词人沉浸在这份宁静中的心境,甚至忘记归途,"解衣坐啸忘还"更是流露出对山水之乐的深深沉醉。整首词以景抒情,情景交融,展现了词人对康山的喜爱与留连忘返之情。
九秋三五夕,此夕正秋中。
天意一夜别,人心千古同。
清光消雾霭,皓色遍高空。
愿把团圆盏,年年对兔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