煖日浮烟翠欲消,四山空寂境萧条。
饱参禅老庭前柏,不问刘郎观里桃。
煖日浮烟翠欲消,四山空寂境萧条。
饱参禅老庭前柏,不问刘郎观里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邃的画面。首句“煖日浮烟翠欲消”,以温暖的日光与浮动的烟雾交织,营造出一种既温暖又略带忧郁的氛围,翠色似乎在日光与烟雾的作用下逐渐消散,给人以时间流逝之感。接着,“四山空寂境萧条”一句,直接点明了环境的空旷与寂静,进一步强化了画面的孤独感和荒凉感。
后两句“饱参禅老庭前柏,不问刘郎观里桃”,则转向了内心世界的探索。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在禅师面前参悟的柏树,以及对桃花的淡然态度,表达了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向往。这里的“饱参禅老”不仅指长时间的修行,也暗含着深入理解与领悟的意味。“不问刘郎观里桃”,则借用了刘郎典故,暗示诗人已超越了对物质世界短暂繁华的追求,达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状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和人物内心的展现,构建了一个既具视觉美感又富含哲理思考的世界,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心灵双重美的追求。
呼天走马指千里,刺龙血溅秋杯水。
直欲三浇壮士衣,莫教空瘗苔花紫。
白烟戛城滴铅粉,鬼灯翳墙星隐隐。
斜飞败草湿露光,玉门一滴牵秋肠。
商灵参差拾枯骨,晚岁沙头葬明月。
胡姬烂醉黄金钱,簌簌青霜剪归发。
蚤年蔑知识,负志颇傲岸。
每鄙子张辟,常嫌仲由谚。
浩气逸虹蜺,高情薄霄汉。
悬河吐狂谈,振绮洒芳翰。
辞胎珠晶荧,出璞玉璀璨。
群英见推奖,前辈辱称赞。
问齿方在童,有发犹未冠。
展转时物非,蹉跎岁华换。
风霜忽凄厉,雨雪亦零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