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春来不肯晴,阴云接地暗山城。
翻风何事鹳双下,唤雨忽闻鸠一鸣。
处处蚕饥吴地妾,床床屋漏杜陵生。
莺花三月空无赖,独掩柴门对短檠。
南国春来不肯晴,阴云接地暗山城。
翻风何事鹳双下,唤雨忽闻鸠一鸣。
处处蚕饥吴地妾,床床屋漏杜陵生。
莺花三月空无赖,独掩柴门对短檠。
这首诗描绘了南方春天多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连绵阴雨的无奈与感慨。
首联“南国春来不肯晴,阴云接地暗山城”,开篇即点明主题,以“不肯晴”三个字形象地描绘出春日南方多雨的特点,接着用“阴云接地暗山城”进一步渲染了雨天的昏暗氛围,将读者带入了一片阴郁的景象之中。
颔联“翻风何事鹳双下,唤雨忽闻鸠一鸣”,通过鹳鸟和斑鸠的行为,巧妙地将自然界的风雨变化融入其中。鹳鸟在翻风时双飞,斑鸠在呼唤雨水时鸣叫,这些生动的细节不仅增加了画面感,也暗示了自然界中风雨的不可预测性。
颈联“处处蚕饥吴地妾,床床屋漏杜陵生”,转而关注人世间的苦难。蚕因雨季而饥饿,吴地的女子生活困苦;屋漏则象征着生活的艰难,杜陵(唐代诗人杜甫的故乡)在这里被借用来形容这种普遍的贫困状态,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
尾联“莺花三月空无赖,独掩柴门对短檠”,以莺啼花开的三月春景反衬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诗人独自在家,面对着油灯(短檠),表达了在美好春光中却无法享受的孤独与失落。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成功地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生命状态的细腻体悟。
送客城西客已远,归路北池接南苑。
冰澌片断水光浮,柳线和柔风力软。
缭墙朱户谁家园,流水平畦春日浅。
禁河分溜一池足,洛圃移花百金贱。
飞甍斤斧声未绝,翠柏栽培影初遍。
傍人笑指高台处,前年适见荒榛满。
金钱力夺天地功,岁月未多风物换。
人生富贵无不成,都门坐置山林观。
暖风迟日时一到,早出莫归应未晚。
主人最贵稀出城,长使憧憧路人看。
轻衫骏马走春风,未识彭城气象雄。
青山只在白门外,明月尽属黄楼中。
五斗浊醪消永日,一双鸣镝戏晴空。
归来笑杀幕府客,闭户看书滴滴穷。
胸中万卷书,不如一囊钱。
不见杨夫子,岁晚走道边。
夜归空床卧,两手摩涌泉。
窗前雪花落,真火中自然。
涣然发微润,飞上昆崙颠。
霏霏雨甘露,稍稍流丹田。
闭目内自视,色如黄金妍。
至阳不独凝,当与纯阴坚。
一穷百不遂,此事终无缘。
君看抱朴子,共推古神仙。
无钱买丹砂,遗恨盈尘编。
归去守茅屋,道成要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