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湖人住觉天宽,有月清秋似广寒。
玉鉴光中数毛发,长虹背上倚阑干。
栖鸦误晓啼还住,白露沾衣湿又乾。
借问姑苏胡别驾,簿书灯火共谁看。
五湖人住觉天宽,有月清秋似广寒。
玉鉴光中数毛发,长虹背上倚阑干。
栖鸦误晓啼还住,白露沾衣湿又乾。
借问姑苏胡别驾,簿书灯火共谁看。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陈舜俞在中秋佳节独游垂虹亭时的所见所感。首句“五湖人住觉天宽”展现了诗人身处湖边,心境开阔,仿佛天地更为辽阔。"有月清秋似广寒"则点出明亮的秋月,如广寒宫般清冷,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寂寥的氛围。
"玉鉴光中数毛发"运用比喻,将月光比作镜子,诗人细致地观察自己在月光下的影子,流露出孤独但自省的意味。"长虹背上倚阑干"进一步描绘诗人倚靠亭栏,凝视着夜空中的长虹,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
"栖鸦误晓啼还住"写夜晚栖息的乌鸦因误解拂晓而继续啼叫,反衬出诗人的孤独无眠。"白露沾衣湿又乾"则通过白露的湿润与干燥变化,表现出时间的流逝和诗人内心的孤寂。
最后两句"借问姑苏胡别驾,簿书灯火共谁看"以询问友人胡完夫和苏子瞻,他们是否也在这样的夜晚独自面对簿书灯火,深化了诗人对友情的怀念以及对忙碌生活的感慨。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月夜垂虹亭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思考,表达了诗人中秋节独游时的孤独与怀人之情。
马烦箠策车驰毂,终岁尘劳常碌碌。
喜闻岩寺在山中,路转清溪入幽谷。
乍行山口疑洞天,穷深一上翻平田。
千层台殿隐林木,四面石壁生云烟。
山僧迎门笑相揖,为语祖师存德迹。
屈指于今八百年,已在西来达摩前。
鹤鸣飞止黄金地,锡杖涌起清凉泉。
境称尚绝名天下,天台石桥乃其亚。
千峰不改岁寒时,一水最怜秋月夜。
半生游学颇艰辛,且向空山老此身。
也知方丈安禅处,解笑东西南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