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北白杨岭,是为濡水源。
又名安国河,遒县志所传。
旧曾引其流,直与北易连。
旁可资灌溉,润济万顷田。
岁久沟堰废,入沙渗以乾。
惜哉自然利,乃致虚弃捐。
大吏重农务,备悉腾章言。
凡事在人为,是宜急勉旃。
堰以遏泛滥,沟以疏行川。
帑项非所靳,艰食谋民天。
行看畎浍通,万姓歌逢年。
州北白杨岭,是为濡水源。
又名安国河,遒县志所传。
旧曾引其流,直与北易连。
旁可资灌溉,润济万顷田。
岁久沟堰废,入沙渗以乾。
惜哉自然利,乃致虚弃捐。
大吏重农务,备悉腾章言。
凡事在人为,是宜急勉旃。
堰以遏泛滥,沟以疏行川。
帑项非所靳,艰食谋民天。
行看畎浍通,万姓歌逢年。
此诗描绘了对安国河疏浚工程的重视与期待,表达了对农业水利建设的深刻理解与关注。诗人以“州北白杨岭,是为濡水源”开篇,点明了安国河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接着描述了河流过去对灌溉农田的巨大贡献,“旁可资灌溉,润济万顷田”,展现了其作为自然之利的宝贵价值。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沟堰废弃,河流逐渐干涸,诗中表达了对这一自然资源被浪费的惋惜之情。“岁久沟堰废,入沙渗以乾。惜哉自然利,乃致虚弃捐。”随后,诗人提到高官们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强调了他们对疏浚工作的支持与重视,“大吏重农务,备悉腾章言”。
最后,诗人寄希望于通过疏浚工程恢复河流的功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让百姓得以丰衣足食,“堰以遏泛滥,沟以疏行川。帑项非所靳,艰食谋民天。行看畎浍通,万姓歌逢年”。整首诗不仅体现了对水利工程的科学认识,也蕴含了对民生福祉的深切关怀,展现了清代文人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与时代精神。
奔走二十年,一身事鞅掌。
洁素无疮痍,但觉肌肤长。
自从去岁来,昼夜苦疥痒。
爬搔血濡爪,手足生劳攘。
纤虫穴皮内,蠹我恣所往。
恐是心火炎,精神减清爽。
杯茶服苦参,效验不可强。
何况民痍多,元气待培养。
当使疾痛除,临风动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