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溪弥弥。榆台下、潜流塞外千里。
风沙乱搅,浑河同浊,剑花难洗。
牛羊饮水,带人血,胭脂淡紫。
念当年、延绥将士,三万委泥滓。
凭吊驼山下,酹酒黄狐,莫穿蒿里。
泪痕湿处,教无穷、白杨花死。
更恨丛祠,与飞将、而今未祀。
问秦弓、可尚在否,在媚子。
榆溪弥弥。榆台下、潜流塞外千里。
风沙乱搅,浑河同浊,剑花难洗。
牛羊饮水,带人血,胭脂淡紫。
念当年、延绥将士,三万委泥滓。
凭吊驼山下,酹酒黄狐,莫穿蒿里。
泪痕湿处,教无穷、白杨花死。
更恨丛祠,与飞将、而今未祀。
问秦弓、可尚在否,在媚子。
这首《凄凉犯·再吊榆林中忠义》是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所作,通过对榆林地区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追忆,表达了对忠义精神的崇敬与怀念。
首句“榆溪弥弥”,描绘了榆溪水悠悠流淌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悲凉的氛围。接下来的几句,“榆台下、潜流塞外千里”、“风沙乱搅,浑河同浊,剑花难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暗喻历史的沧桑与战争的残酷,剑花难洗象征着无法洗净的历史伤痕。
“牛羊饮水,带人血,胭脂淡紫”一句,以牛羊饮水带血、胭脂色淡紫的景象,形象地展现了战争的血腥与残酷,同时也暗示了人民生活的艰辛与痛苦。接着,“念当年、延绥将士,三万委泥滓”则直接点明了对当年延绥将士英勇牺牲的哀悼之情。
“凭吊驼山下,酹酒黄狐,莫穿蒿里”表达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凭吊与缅怀,以及对逝去英灵的敬仰。而“泪痕湿处,教无穷、白杨花死”则通过自然界的白杨花凋零,象征着英雄事迹的消逝与历史记忆的淡漠。
最后,“更恨丛祠,与飞将、而今未祀”表达了对未能得到应有祭祀的英雄们的遗憾与愤慨。而“问秦弓、可尚在否,在媚子”则是对历史传承与文化记忆的反思,提出了对传统文化与历史价值的追问。
整首词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忠义精神的深刻理解和崇高敬意,同时也反映了对历史变迁、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
久别离,别离不见成伤悲。
雒溪采葛女,远寄日南絺。
缭绕千百尺,一尺一相思。
精诚感天天不违,韩凭之妻化为连理枝。
其上有鸟啼雄雌。人亦有言,山高水深。
山亦不高,水亦不深。自古至今,高深者心。
天地有穷时,此心无终极。
一年复一年,一日复一日。
一日复一日,花落又花开。
川流何时回,人去何时来。狐之无知,尚死首丘。
龙之矫矫,终复其仇。舜巡苍梧,崩于何所?
二女有泪,滴成湘浦。不见所思,如此其苦。
所思不见,不如不思。今日白发,昨日青丝。
中心之灰谁知之。
西风禾黍一登楼,槛外青山大海流。
钓客六鳌初下饵,仙人双鹤未归丘。
移云树影江心见,漱石杯光水底浮。
投分半通千佛籍,抡交十载一绨裘。
歌风汉苑思皇士,溉釜周京旧国谋。
入洛彦先才自美,谁人惊坐辖堪投。
振衣试读《怀沙》句,笔底江山何处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