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揽山水,不遗纤琐端。
可惜于读书,未能如是观。
扳茑暗苦瘴,蹴磴流惊湍。
奔走百蹊径,搜括千檀栾。
力或委劬瘁,心将留疑团。
竟使未发奇,毕献无略瞒。
太息天地精,雕凿几无完。
宜抱浑朴资,适致人不欢。
疏风振复凉,远日堕将残。
泠然空钟声,一催万鸟还。
生平揽山水,不遗纤琐端。
可惜于读书,未能如是观。
扳茑暗苦瘴,蹴磴流惊湍。
奔走百蹊径,搜括千檀栾。
力或委劬瘁,心将留疑团。
竟使未发奇,毕献无略瞒。
太息天地精,雕凿几无完。
宜抱浑朴资,适致人不欢。
疏风振复凉,远日堕将残。
泠然空钟声,一催万鸟还。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游览山水时的深刻体验与感悟。诗中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复杂,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追求与探索。
首句“生平揽山水,不遗纤琐端”点明了诗人一生致力于探索自然之美,无论是细微之处还是宏大景象,都未曾放过。接着,“可惜于读书,未能如是观”则表达了诗人对仅通过书本获取知识的遗憾,希望能在实际的自然景观中获得更深刻的领悟。
接下来的几句“扳茑暗苦瘴,蹴磴流惊湍。奔走百蹊径,搜括千檀栾”描绘了诗人深入险峻之地,穿越密林,踏过急流,探索各种路径,搜集各种景致的过程。这些描述充满了探险的勇气和对自然之美的执着追求。
“力或委劬瘁,心将留疑团”表现了在探索过程中所面临的体力与精神的双重挑战,以及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与困惑。然而,“竟使未发奇,毕献无略瞒”表明尽管过程艰难,但最终诗人还是将所有的奇观与发现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
“太息天地精,雕凿几无完”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赞叹,认为即使是天地间的精妙之处,也几乎无法完全描绘和理解。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敬畏之情。
“宜抱浑朴资,适致人不欢”则可能是诗人对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自然之美的思考,认为应该保持一颗纯真朴实的心,才能真正体会到自然带来的快乐与满足。
最后,“疏风振复凉,远日堕将残。泠然空钟声,一催万鸟还”描绘了傍晚时分,微风吹拂,远处的太阳即将落下,空中的钟声悠扬,催促着万鸟归巢的画面。这一段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宁静与和谐,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循环。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探索,以及在探索过程中所经历的情感起伏和哲思感悟。
秋风兮凄凄,山中兮桂枝。
弹余冠兮尘堕,芳草绿兮未归。
家遥遥兮辞楚荆,伤去国兮重登临。
扶长剑兮增慨,复鸣铗兮成音。
采中洲兮兰芷,望美人兮千里。
我所思兮天一方,共明月兮隔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