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甫伏诛,五利夏亲属。
爵禄尚可捐,何至弃骨肉。
天子而神仙,人苦不知足。
汲黯言诚戆,陛下内多欲。
文成甫伏诛,五利夏亲属。
爵禄尚可捐,何至弃骨肉。
天子而神仙,人苦不知足。
汲黯言诚戆,陛下内多欲。
这首诗《咏史(其二)》由清代诗人李必恒所作,通过历史人物的典故,深刻地探讨了权力、欲望与人性之间的复杂关系。
首句“文成甫伏诛,五利夏亲属”描绘了历史上两位因贪欲而遭致祸端的人物:文成甫和五利夏。文成甫被诛杀,五利夏失去了亲属,这两句话既是对历史事件的简要回顾,也是对贪婪后果的警示。
接下来,“爵禄尚可捐,何至弃骨肉”表达了对贪欲的批判。即使在高位时能舍弃荣华富贵,为何却连最基本的亲情都放弃了?这句诗强调了道德与物质追求之间的平衡,提醒人们不应为了追求权力和财富而牺牲家庭和亲情。
“天子而神仙,人苦不知足”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指出即使是最高位的统治者也难以满足无尽的欲望,暗示了人类本性的贪婪是普遍存在的。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历史上的帝王,也适用于所有追求权力和财富的人。
最后,“汲黯言诚戆,陛下内多欲”引用了汉代名臣汲黯的谏言,对比了汲黯的直率与皇帝内心的欲望。汲黯的话被认为是愚蠢的,但实际上是出于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这句话表达了对那些只顾个人私欲不顾国家和民众利益的统治者的批评。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历史典故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展现了对权力、欲望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思考,以及对那些忽视道德底线、追求无止境欲望的统治者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