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台西北接参墟,仗节重乘驷马车。
水是晋君沈璧后,地经唐叔赐圭馀。
蕃酋重足虔条教,部吏承风畏简书。
武帐岁终还奏事,康侯三接听新除。
行台西北接参墟,仗节重乘驷马车。
水是晋君沈璧后,地经唐叔赐圭馀。
蕃酋重足虔条教,部吏承风畏简书。
武帐岁终还奏事,康侯三接听新除。
这首诗描绘了崔谏议前往运河东的壮丽场景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首联“行台西北接参墟,仗节重乘驷马车”以雄浑之笔描绘出崔谏议出行时的庄重与威严,行台与参墟的连接,既展现了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也寓意着崔谏议身份的尊贵与使命的重大。
颔联“水是晋君沈璧后,地经唐叔赐圭馀”则将目光投向历史,通过晋君沉璧和唐叔赐圭的故事,暗示运河东这片土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积淀,为崔谏议此行增添了一层厚重的文化色彩。
颈联“蕃酋重足虔条教,部吏承风畏简书”进一步展示了崔谏议此行的目的与影响。蕃酋对崔谏议的尊敬与部吏对简书的畏惧,不仅体现了崔谏议的权威与影响力,也反映了其在处理民族关系与地方政务时的高超智慧与公正无私。
尾联“武帐岁终还奏事,康侯三接听新除”则以崔谏议的身份与职责收束全诗,既表达了他对国家事务的忠诚与尽责,也预示着他将在这个重要位置上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贡献力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崔谏议出行场景的描绘以及对历史文化的追溯,展现了其个人形象的崇高与深远的历史文化背景,同时也寄托了对崔谏议未来工作的美好祝愿与期待。
诸公尽说为官好,君独胡为挂冠早。
朝上中台脱绣衣,暮入南山卧烟草。
圣朝耳目寄所司,青天尺五安云梯。
布衣承诏起江右,飞雨随车到浙西。
文采已为当途重,何乃抱才不终用。
徒步愁闻骢马嘶,旧名还与沙鸥共。
自从子陵归江湖,清风高节何代无。
相逢莫问谏大夫,黄冠草服我自娱。
英雄出处不论命,笑指南山空捷径。
鹤舞猿啼山月高,酒熟鱼肥溪雨溟。
君今所得良已多,功名富贵将奈何。
凭谁寄书与周恺,归来好共钓烟波。
冻鹘不得栖上林,锻羽卑飞空苦心。
是处扫愁一斗酒,长年知己孤桐琴,缘谁推抱遂至今。
萍水相逢共为客,灯火长淹风雨夕。
怅望乡关归计迟,聿陪杖屦欢情浃。
嗟我囊空无一钱,头颅赢得千丝雪。
野性专于鱼鸟亲,始知嵇康交欲绝。
偶题诗句落人间,肮脏伊优两无遇。
旧游旧钓总依然,不恨归云无托处。
杯行到君君莫止,酒醒明朝各分袂。
霜飞茆屋砚敲冰,月上空山剑如水。
写诗持报肠九回,明年当复为君来。
相思但见梅花月,如对玉人衔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