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居士对禅师,正是楞严三昧时。
一物也无百味足,恒沙能有几人知?
白头居士对禅师,正是楞严三昧时。
一物也无百味足,恒沙能有几人知?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居士在禅师楞严三昧时的景象,反映出一种超脱世俗、达观自然的生活状态。“白头”常用来形容老年之人,这里的“白头居士”可能是对某位修行者的尊称或自称。诗中“正是楞严三昧时”表明了居士与禅师共处于一种深度的禅定状态,楞严三昧是佛教禅定的一种高级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一物也无百味足,恒沙能有几人知?”则表现出居士对世间万物本质的洞察以及对大多数人不解真理的感慨。这里的“一物”指代宇宙万物,而“无百味足”则表明即使是最细微的事物也无法被完全领会,更何况是复杂变化的世间万象。这两句通过对比,强调了禅定中所达到的心灵境界与常人认知之间的巨大差异。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笔法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洞察宇宙真理的心境,是唐代佛教文化影响下的产物,通过对禅定状态的描绘,传递出一种深邃的哲思。
荒原□栗烈,暝色尚霏霏。
大陆长风疾,中宵众鸟飞。
阳光回肃杀,朔气避炎威。
狼望疑烽至,冬雷识电非。
灰疑吹律起,寒似禁烟归。
万木生阴燧,群星黯太微。
夜明开暗谷,馀焰敛朝晖。
暖坼龙蛇蛰,冰融坟衍肥。
草根枯鼠穴,屋角燎牛衣。
笑煞空山客,无灯对掩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