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岂无全德,今犹见古人。
大圭非刻画,天醴自清醇。
未说功名地,犹令宇宙春。
苍茫何处觅,丹素岂精神。
世岂无全德,今犹见古人。
大圭非刻画,天醴自清醇。
未说功名地,犹令宇宙春。
苍茫何处觅,丹素岂精神。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孙应时所作,名为《挽曾原伯大卿(其一)》。诗中的语言质朴而不失深远之意,表达了对古人全德的追寻和赞颂。
“世岂无全德”开篇即提出一个问题,似乎是在问这个世界是否真的没有完美无缺的品德。紧接着,“今犹见古人”则显示诗人对于古代圣贤之德仍然能够感受到其存在,这里的“今”指的是当下,而“犹见”则表明这些古人的精神仍旧鲜活在人们心中。
“大圭非刻画,天醴自清醇”中的“大圭”比喻那些完美无瑕的品德,“非刻画”意味着这样的品德不是通过人为的雕琢而成,而是自然流露。接着,“天醴”指的是天然生成的甘美之物,象征着纯净无污的美好事物,“自清醇”则强调了这些美好的本质和内在的纯洁。
“未说功名地,犹令宇宙春”表达了诗人认为即便没有显赫的功绩和声名,这些古人的德行仍旧能够让整个世界充满生机与活力。这里的“宇宙春”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大自然万物复苏的画面,强调了古人德行对世界的深远影响。
最后两句“苍茫何处觅,丹素岂精神”则是在探寻这些古人的品德和精神的所在。诗人似乎在问,这些高尚的品质又在哪里可以找到?“丹素”一词常用以形容纯洁无瑕之物,而“岂精神”则意味着这些品德不仅是外在的,更是内心深处的精神所系。
总体来看,孙应时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古人全德的崇敬与追寻,同时也反映出他对于个人品德修养和社会影响力的深刻认识。
何年血雨潇湘渚,尽渍琅玕枝叶里。
翠华巡狩不归来,泪满红冰愁二女。
胭脂界破芳容老,绛节霓旌谩纷绕。
楚魂啼罢黯消魂,望入霞光九疑小。
丹山凤鸟飞无数,不□裙底凌波步。
珊瑚击碎如意钩,桃花零落仙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