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君王侍从臣,石渠文藻动儒绅。
廿年湖海空馀梦,六省台垣重看人。
遥忆灵光能作赋,即看汶水更知津。
观风南国堪谁采,野史名山只自论。
曾是君王侍从臣,石渠文藻动儒绅。
廿年湖海空馀梦,六省台垣重看人。
遥忆灵光能作赋,即看汶水更知津。
观风南国堪谁采,野史名山只自论。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渐逵所作的《送邵端峰方伯之山东》。诗中表达了对友人邵端峰即将前往山东任职的惜别之情,同时也蕴含了对邵端峰才华与品德的赞誉。
首联“曾是君王侍从臣,石渠文藻动儒绅。”以“曾是”二字开篇,暗示邵端峰曾经在宫廷担任要职,其文才出众,影响着文坛,赢得了儒士们的敬仰。这里运用了典故,将邵端峰比作古代的文臣,突出了他的文学成就和影响力。
颔联“廿年湖海空馀梦,六省台垣重看人。”通过“廿年”与“六省”这两个时间与空间的概念,描绘了邵端峰过去二十年漂泊江湖的生活,以及如今即将赴任新职的情景。这里的“空馀梦”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追忆,“重看人”则预示着新的开始与期待。
颈联“遥忆灵光能作赋,即看汶水更知津。”进一步赞美邵端峰的文学才华,提到他能写出如灵光般闪耀的佳作,并且暗示他如同汶水一般,不仅有深邃的内涵,还能引领他人前行。这里使用了“赋”这一古典文学体裁,强调了邵端峰在文学上的造诣。
尾联“观风南国堪谁采,野史名山只自论。”表达了对邵端峰前往山东任职的关切与祝福,认为他在南方的风土人情中能够有所发现,但真正的价值与贡献只能由他自己去评判与记录。这里暗含了对邵端峰个人品质与能力的高度信任与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邵端峰过往经历、文学才华以及未来使命的描绘,既表达了深厚的友情,也展现了对友人能力与品德的充分认可。
客心暮千里,回首烟花繁。
楚水渡归梦,春江连故园。
羁人怀上国,骄虏窥中原。
胡马暂为害,汉臣多负恩。
羽书昼夜飞,海内风尘昏。
双鬓日已白,孤舟心且论。
绣衣从此来,汗马宣王言。
忧愤激忠勇,悲欢动黎元。
南徐争赴难,发卒如云屯。
倚剑看太白,洗兵临海门。
故人亦沧洲,少别堪伤魂。
积翠下京口,归潮落山根。
如何天外帆,又此波上尊。
空使忆君处,莺声催泪痕。
昨闻战罢图麟阁,破虏收兵卷戎幕。
沧海初看汉月明,紫微已见胡星落。
忆昔扁舟此南渡,荆棘烟尘满归路。
与君携手姑苏台,望乡一日登几回。
白云飞鸟去寂寞,吴山楚岫空崔嵬。
事往时平还旧丘,青青春草近家愁。
洛阳举目今谁在,颍水无情应自流。
吴苑西人去欲稀,留连一日空知非。
江潭岁尽愁不尽,鸿雁春归身未归。
万里遥悬帝乡忆,五年空带风尘色。
却到长安逢故人,不道姓名应不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