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身归乐国遥,至人神会碧天寥。
劫灰沈尽还生妄,但向平沙看海潮。
佛子身归乐国遥,至人神会碧天寥。
劫灰沈尽还生妄,但向平沙看海潮。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杂诗四首(其二)》。诗中以佛教和道教的意象描绘了一种超然的境界。"佛子身归乐国遥",形象地表达了佛家修行者追求极乐世界的理想,暗示了诗人对精神解脱的向往。"至人神会碧天寥",则描绘了一个清静无尘、空灵广阔的天空,象征着修行者的内心世界与宇宙合一的境地。
"劫灰沈尽还生妄",这里的"劫灰"通常指世间万物经历轮回后的残余,"沈尽"意味着消亡,而"生妄"则揭示了即使在消亡之后仍有执着和幻象的存在。诗人借此表达了人生无常和执着的深刻哲理。最后,"但向平沙看海潮",以大海的潮起潮落象征世事的变迁,提醒人们应如观海潮般看待人生的起伏,保持淡然和超脱。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丰富,借佛道之说,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沉思考和对超脱境界的追求。
离觞别泪为君倾,行李匆匆欲问程。
不用阳关寻旧曲,图中端有断肠声。
茫茫。
苍苍。
青山绕、千顷波光。
新秋露风荷吹香。
悠飏心地翛然,生清凉。
古岸摇垂杨。
时有白鹭飞来双。
隐君如在,鹤与翱翔。
老仙何处,尚有流风未忘。
琴与君兮宫商。
酒与君兮杯觞。
清欢殊未央。
西山忽斜阳。
欲去且徜徉。
更将霜鬓临沧浪。
一介扣门,尺书在手。
不是长须馈鲤,乃知中夜忘牛。
拽把牵犁,能耕百亩。
披毛戴角,方得五春。
是何西山之饿夫,辄挽桃林之处士。
拽转鼻孔,不解一鸣。
剖破藩篱,已行十里。
莫走沩山旧话,重修雪窦新图。
解若疱丁,恐遭游刃。
邬如谢大,且自暖心。
见角便知,必有伶俐衲子。
幪头径取,更烦明正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