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前朝墓,空山此日樵。
溪边水作碓,屋外竹为桥。
疏雨秋生热,轻风晚弄潮。
云霞正明灭,片月下青霄。
古道前朝墓,空山此日樵。
溪边水作碓,屋外竹为桥。
疏雨秋生热,轻风晚弄潮。
云霞正明灭,片月下青霄。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自然之美的乡村景象。诗人以“古道前朝墓,空山此日樵”开篇,将读者带入一个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时空之中,古道上的墓地与今日山中樵夫的活动形成对比,既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接着,“溪边水作碓,屋外竹为桥”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小溪边的石碓和以竹子搭建的桥梁,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实用与自然之美。水碓是古代用来舂米的工具,竹桥则体现了当地居民利用自然资源的智慧。
“疏雨秋生热,轻风晚弄潮”则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雨滴稀疏,虽带来凉意,却也预示着季节的更迭;傍晚的微风轻轻吹拂,似乎在与潮水嬉戏,营造出一种动态的和谐氛围。
最后,“云霞正明灭,片月下青霄”两句,以云霞的明灭和月光下的景象收尾,既表现了自然界的瞬息万变,又赋予了画面以诗意的美感,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美好。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乡村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明末文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赞美,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园林萧瑟暗惊秋,霸气东南黯已收。
弦管久随风送去,繁华惟见水空流。
台倾半入红尘陌,池废斜通绿荻洲。
游客莫嫌无故物,园丁时拾玉搔头。
山腰古寺四无邻,谁信行宫乐事新。
此日寒原悲宿莽,昔年高阁号临春。
晚来霞结还成绮,望去仙妆若有人。
惆怅风流江令醉,不知人世阅梁陈。
城荒古木郁孤峰,返照浮烟紫翠重。
匠去垆边无宿火,剑飞天外已成龙。
二都声价留空匣,六代河山罢战锋。
寄语群星时聚会,斗间休遣白云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