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山高抵穹窿半,拔地千仞参霄汉。
琳宫梵宇倚层椒,时有云气为光幻。
云昔赤松餐石脂,绝粒升仙侍香案。
我乃殷忧茅檐蔀屋民,惟恐一夫向隅不得加餐饭。
阳山高抵穹窿半,拔地千仞参霄汉。
琳宫梵宇倚层椒,时有云气为光幻。
云昔赤松餐石脂,绝粒升仙侍香案。
我乃殷忧茅檐蔀屋民,惟恐一夫向隅不得加餐饭。
这首诗描绘了穹窿仙观的壮丽景象与历史传说,同时流露出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首句“阳山高抵穹窿半,拔地千仞参霄汉”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阳山之高峻,仿佛直插云霄,展现出山峰的雄伟气势。接下来“琳宫梵宇倚层椒,时有云气为光幻”则将视线转向山上的宫殿与寺庙,它们依山而建,云雾缭绕,更添了几分神秘与神圣之感。
接着,诗人引入了赤松子的传说,“云昔赤松餐石脂,绝粒升仙侍香案”,赤松子曾在此地修炼,以石脂为食,最终成仙,侍奉于神灵之侧。这一段不仅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也赋予了仙观以超凡脱俗的气息。
然而,诗人的笔锋一转,从神话传说回到现实,“我乃殷忧茅檐蔀屋民,惟恐一夫向隅不得加餐饭”。诗人自称为忧虑民生的百姓,表达了对底层民众生活的深切同情,担心有人因贫困而无法饱餐,体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整首诗通过对比神话与现实,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与人文情感的深沉,既是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春色在何许,香国斗奇葩。
似曾相识,归雁笑我负韶华。
我本前身柳絮,趁著东风来去,随意绕天涯。
閒倚曲阑畔,芳草夕阳斜。空回首,欢游处,算云遮。
冶红深翠,无绪春思属谁家。
邀得一庭月影,对著一帘花影,且自醉流霞。
行乐及时耳,人事不须嗟。
微云缀冈岭,细路扬前旌。
磴转松门开,渐觉沙界平。
潭湮石甃露,柘古苔纹生。
一径得疏豁,层轩面峥嵘。
爱此户外泉,俯视涓涓清。
修篁挺苍翠,其下流交横。
斐然淇澳思,宛尔渭滨情。
嶰谷有遗响,箫韶鸾凤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