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如何可夕死,死生原是道之常。
不闻有昼可无夜,几见无阴只有阳。
道在何从见寿夭,心安始可等彭殇。
更于此外求闻道,蹋遍天涯徒自忙。
闻道如何可夕死,死生原是道之常。
不闻有昼可无夜,几见无阴只有阳。
道在何从见寿夭,心安始可等彭殇。
更于此外求闻道,蹋遍天涯徒自忙。
这首诗《戊午吟(其十)》由明代诗人高攀龙所作,通过深邃的哲理思考,探讨了生死、昼夜、阴阳、寿夭与心安之间的关系,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
首句“闻道如何可夕死”,提出疑问,引出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接着,“死生原是道之常”一句,揭示了生死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表达了对生死现象的理性认识。
“不闻有昼可无夜,几见无阴只有阳”两句,进一步阐述了自然界中对立统一的关系,强调了昼与夜、阴与阳的相互依存,暗示了事物的两面性。
“道在何从见寿夭,心安始可等彭殇”则深入探讨了生命的长短与心灵的平静之间的联系,指出只有内心安宁,才能超越生死的界限,达到与长寿者相等的精神境界。
最后,“更于此外求闻道,蹋遍天涯徒自忙”表达了对追求外在知识和经验的反思,认为真正的智慧和理解往往在于内心的体验和领悟,而非外界的奔波和积累。
整首诗以深沉的哲学思考为主线,通过对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宇宙、道德等多重层面的深刻洞察,体现了高攀龙作为明代思想家的独特见解。
雨初晴,江山景色新鲜。
乍艳阳,春光美丽,见效原、芳草芊芊。
睹梨花、轻笼淡月,闻松声、冷和清泉。
风细池塘,帘垂院落,晓莺啼唤柳含烟。
更叠翠山屏如悄,时物笔难传。
谁能悟,韶华不久,人世非坚。
走红尘、何曾返照,损气神、虚度流年。
竞锥刀、如蝇见血,恋妻男、似蚁争膻。
火宅忧煎,情波出没,四生六道不知还。
任千劫轮回贩骨,迷了本灵源。
聪明客,诸缘放下,闲里修仙。
菊绽黄花,月生碧汉清光皎。
霜前雨后正芬芳,四海圆明照。
朵朵争开烂熳,吐香风、腾辉天表。
槛边幽雅,空外婵娟,依时呈妙。
阆苑仙葩,蒋公三径知音少。
瑶台宝鉴照娑婆,悟者头头了。
好对东篱赏玩,射江山、虚堂灵沼。
数枝金蕊,万道银霞,浮生难晓。
武陵溪上看,睹阆苑瑶台,应是花绽。
风流世间罕。
喷清香鲜异,紫芝相间。
东君不管。
更别有、长春手段。
向无为树上芬芳,光彩日常呈现。
堪献。
玄元根本,锦绣枝梢,是谁亲见。
何方贵显。
金莲会,任舒展。
这天生雅艳,一种琼英,只许神仙作伴。
若诸人,采得归来,玉京赏玩。
直指玄元路。
叹苦海、迷人不悟。
在目前、平平稳稳,又无些、险难相阻。
把万缘、一齐放下,他自然有圣贤提举。
似断云、野鹤飞腾,向物外、青霄信步。
庆会神仙语。
渴时饮、蟠桃*醑。
出入在、星楼月殿,笑人间、死生今古。
跨彩凤祥鸾玩太虚,归来卧、碧霞深处。
这逍遥活计谁传,分付与、蓬莱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