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复采莲,莲塘清见底。
前有鵁鶄游,后有鸳鸯戏。
朝随海潮来,暮随飞鸟去。
生作江南人,惯识江南路。
采莲复采莲,莲塘清见底。
前有鵁鶄游,后有鸳鸯戏。
朝随海潮来,暮随飞鸟去。
生作江南人,惯识江南路。
这首《江南曲》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和生动的自然生态。诗人通过“采莲”这一主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和谐的江南世界。
首句“采莲复采莲”,简洁有力地展现了采莲女忙碌而充满活力的生活场景,同时也暗示了江南水乡的丰富物产。接下来,“莲塘清见底”一句,通过“清见底”的莲塘,不仅描绘了水体的清澈,也隐喻了江南环境的纯净与美好。
“前有鵁鶄游,后有鸳鸯戏”两句,运用对比手法,生动描绘了水面上的动态景象。鵁鶄与鸳鸯,一前一后,自由自在地游弋嬉戏,展现了江南水乡的和谐与生机。鵁鶄,一种小型水鸟,鸳鸯则是著名的水鸟伴侣,它们的出现,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也象征着爱情与和谐。
“朝随海潮来,暮随飞鸟去”则进一步扩展了时间维度,将日出日落的自然变化融入其中,体现了江南水乡的广阔与时间的流转。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是对生活节奏的细腻捕捉,暗示了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
最后,“生作江南人,惯识江南路”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深厚情感和对江南生活的熟悉与热爱。这两句不仅点明了诗人的身份,也深化了主题,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江南水乡的深情眷恋。
整体而言,《江南曲》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成功地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高堂飞瀑十丈寒,青山四面浮朱栏。
绕砌霜枫坠红叶,恍忽城居在林樾。
吴兴画手真杰特,人巧天工擅开辟。
细看此水与此石,非画五日即十日。
紫衣抱膝坐渡头,苍头弛担遥呼舟。
清溪万顷隔孤棹,隔崦人家落斜照。
山深树黑径险崎,石床天畔云迷离。
归樵谷口冉冉入,似有柴门挂苍壁。
标题轴尾了可寻,集贤学士孟頫临。
今古令人叹三绝,惜哉二字遭鼠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