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烟艇过西湖,写得梅花入画图。
八卦推馀白昼静,焚香何假博山炉。
谁将烟艇过西湖,写得梅花入画图。
八卦推馀白昼静,焚香何假博山炉。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雅致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冬日西湖边的一片梅林。诗人以“烟艇”为引子,巧妙地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仿佛那乘着轻舟穿越烟波的人,不经意间便将满树梅花的清丽之姿,映入了画卷之中。梅花在诗中不仅是自然界的点缀,更是文人心中高洁品格的象征。
接下来,“八卦推馀白昼静”,这一句运用了古老的占卜术八卦,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宁静。在这样的时刻,万物似乎都沉浸在一种超然的平静之中,没有纷扰,只有内心的宁静与外界的和谐共存。这不仅是一种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与追求。
最后,“焚香何假博山炉”,诗人以焚香这一细节,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宁静氛围中的仪式感。在古代,焚香不仅是一种生活情趣的体现,更是一种精神寄托的方式。这里,诗人通过“焚香”这一行为,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敬仰和对心灵净化的渴望。而“何假博山炉”则暗示了这种仪式的纯粹性,即真正的精神追求并不需要外在形式的繁琐装饰,内心的纯净与和谐才是最本质的需求。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美和精神境界的独特感悟,以及对和谐、宁静生活的向往。
山气化云云化水,玉龙飞挂空山里。
七十二峰云水中,仙人夜半呼龙起。
空山有客晨搜奇,濛濛龙气寒须眉。
消遥台上吸云水,散作人间无数诗。
我来寻山看龙挂,犹幸读诗如读画。
朅来复见揽胜图,置身忽入清凉界。
此山自合巢古仙,谁教凿险通人烟?
世人奔走仙人笑,山中讲学声琅然。
奇峰尽矗青莲朵,何意人间飞劫火。
神仙楼变豪客居,古洞碑流党人祸。
山中流水长潺潺,山云一出何时还。
我披画图望云水,七十二峰相对閒。
安得将山还大古,谢绝时人作山主。
餐云饮水吟仙诗,呼龙耕烟垦瑶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