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由内竖,酷信难变更。
甲申春三月,流贼围北京。
我辈富贵在,开门纳自成。
庄烈殉社稷,国亡名不倾。
狐兔据宫阙,三桂请义兵。
一鼓灭群贼,定鼎拯苍生。
得天下最正,孰能同大清。
凛承百王后,读史思持盈,古事寸心鉴,取法择善行。
百篇咏几暇,自警非自鸣。
继统仔肩重,宵旰亹敬诚。
日强勉不息,惕若望治平。
明亡由内竖,酷信难变更。
甲申春三月,流贼围北京。
我辈富贵在,开门纳自成。
庄烈殉社稷,国亡名不倾。
狐兔据宫阙,三桂请义兵。
一鼓灭群贼,定鼎拯苍生。
得天下最正,孰能同大清。
凛承百王后,读史思持盈,古事寸心鉴,取法择善行。
百篇咏几暇,自警非自鸣。
继统仔肩重,宵旰亹敬诚。
日强勉不息,惕若望治平。
这首诗是清朝颙琰所作的《读通鉴纪事本末.甲申鼎革》。诗人以明朝灭亡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自身责任的认识。首句“明亡由内竖,酷信难变更”揭示了明朝内部矛盾与信仰僵化导致覆亡的原因。接着描述了李自成攻陷北京的情景,“甲申春三月,流贼围北京”,以及明朝皇室的无奈抉择。
诗人感慨自己身处富贵之中,却见证了王朝的衰落,“我辈富贵在,开门纳自成”。他赞扬崇祯帝崇祯帝(庄烈帝)为国家牺牲,“庄烈殉社稷,国亡名不倾”,同时也批评了后继者的失职。“狐兔据宫阙,三桂请义兵”暗指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最终推翻明朝。
诗人认为清朝的崛起是正义之举,“一鼓灭群贼,定鼎拯苍生”,并强调清朝统治的正当性。“得天下最正,孰能同大清”表达对清朝统治的认可。他以历史为镜,提醒自己要谨慎行事,“凛承百王后,读史思持盈”,从古人的故事中汲取教训,选择善道。
诗的尾句“百篇咏几暇,自警非自鸣”表明诗人通过阅读历史,不仅自我警醒,也希望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稳定的期盼,“继统仔肩重,宵旰亹敬诚”,表示自己肩负重任,日夜勤勉,期望国家能够达到治世和平。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历史叙事和个人感悟相结合,展现了颙琰对于王朝更迭的深刻思考和对自身职责的严肃态度。
好住四合舍,殷勤堂上妻。
无常煞鬼至,火急被追催。
露头赤脚走,不容得著鞋。
向前任料理,难见却回来。
有意造一佛,为设百人斋。
无情任改嫁,资产听将陪。
吾在惜不用,死后他人财。
忆想生平日,悔不唱《三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