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见缁锡,相问始知名。
对坐松声晚,澄心涧影清。
谈空归妙法,说有愧劳生。
月出从分别,惟闻山鸟鸣。
林中见缁锡,相问始知名。
对坐松声晚,澄心涧影清。
谈空归妙法,说有愧劳生。
月出从分别,惟闻山鸟鸣。
这首明代诗人王恭的《林下逢僧》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富有禅意的画面。首句“林中见缁锡”,以“林”和“缁锡”(僧人的标志)暗示了诗人在山林中偶遇僧人的惊喜。接着,“相问始知名”,通过问答交流,诗人得以了解对方的身份。
“对坐松声晚”写出了二人在松林中相对而坐,享受着傍晚时分的宁静,只有松涛声陪伴,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氛围。“澄心涧影清”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清净,诗人的心境也如同涧水般清澈。
“谈空归妙法,说有愧劳生”表达了僧人与诗人之间的禅学对话,僧人讲述空性之理,让诗人深感世间纷扰与佛法的超脱。“说有愧劳生”流露出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感慨,对僧人的生活方式心生敬仰。
最后两句“月出从分别,惟闻山鸟鸣”,以月升为时间线索,当夜幕降临,僧人与诗人告别,只剩下山鸟的鸣叫声,增添了寂寥与深远的意味,寓言了人生的离别与自然的永恒。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林下相遇的情景,展现了僧人与诗人的精神交流,以及诗人对禅宗思想的感悟,体现了明代文人士大夫对于超脱尘世的向往。
向琼楼开筵。挂晶毬万点,光映霜天。
更启瑶窗呼出,照花银蟾。偏触我,新愁牵。
叹岁华、消磨从前。
但醉去吹箫,狂来说剑,憔悴过中年。
红毹席,书鸾笺。有东瀛旧侣,西海群仙。
似在纤腰宫里,听弹湘弦。抛一串,歌珠圆。
舞绣裙、惊鸿翩翩。拚酣饮千觞,宵深醉从花下眠。
姗姗罗袜无尘,凌波懒向东皇笑。
轻妆照影,高标绝俗,软红不到。
水石清华,仙姿幽润,人间春早。
喜深闺静对,素心无语,帘半卷,香盈抱。
应共梅花寄傲。尽消受、严寒料峭。
凝情最是,月斜风定,芳魂缥缈。
秀靥黄冠,娇鬟翠袖,洛妃年少。
恨江皋解佩,误将颜色,作画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