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朝夏州守,来款塞门西。
圣主敷文德,降书付狄鞮。
毡裘瞻日月,剺面带金犀。
殿陛閒干羽,边亭息鼓鼙。
永输量谷马,不作触藩羝。
声势常相倚,今闻定五溪。
前朝夏州守,来款塞门西。
圣主敷文德,降书付狄鞮。
毡裘瞻日月,剺面带金犀。
殿陛閒干羽,边亭息鼓鼙。
永输量谷马,不作触藩羝。
声势常相倚,今闻定五溪。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前朝夏州守臣前来朝贡,向西部边塞表示敬意的情景。诗中体现了唐朝时期边疆治理者的恭顺和朝廷的仁德教化。"圣主敷文德"表达了对皇帝以文治武功的赞美,"降书付狄鞮"则象征着和平的外交手段。守臣们穿着民族特色服装,如"毡裘瞻日月",脸上还饰有金犀,显示出他们的尊荣与忠诚。
"殿陛闲干羽,边亭息鼓鼙"描述了边境的安宁景象,战事已息,音乐歌舞在宫殿和边疆亭楼间回荡。"永输量谷马,不作触藩羝"表达了守臣承诺长期贡献物资,而非挑衅边境,如同不会成为触怒藩篱的公羊。
最后两句"声势常相倚,今闻定五溪",强调了双方的和睦关系以及守臣此次来访带来的和平稳定,意味着他们共同维护了边疆的安宁,成功平定了五溪地区。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唐朝时期边疆治理的和谐与繁荣,以及朝廷的威望和包容。黄庭坚的诗歌风格在此处得到了体现,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乏文人墨客的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