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泽与天杳,旁临无限情。
他时散发处,最爱垂虹亭。
飘然平生游,舍我戴吴星。
欲往独不得,都门看扬舲。
到县问疾苦,为予求所经。
当知耕牧地,往往茭蒲青。
三江断其二,洚水何由宁。
微子好古者,此歌尚谁听。
霜泽与天杳,旁临无限情。
他时散发处,最爱垂虹亭。
飘然平生游,舍我戴吴星。
欲往独不得,都门看扬舲。
到县问疾苦,为予求所经。
当知耕牧地,往往茭蒲青。
三江断其二,洚水何由宁。
微子好古者,此歌尚谁听。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名为《送裴晦宰吴江》。诗中表达了对朋友离别的不舍和对自然景观的深情赞美。
“霜泽与天杳,旁临无限情。” 这两句通过描绘霜光与天空的辉映,以及周围环境的美好,传递出诗人心中充满了对朋友和大自然的情感。
“他时散发处,最爱垂虹亭。” 诗人提到朋友在某个地方散步的时候,最喜欢那个挂着彩虹的亭子,这表明了他们共同享受美好时光的场所。
“飘然平生游,舍我戴吴星。” 这里诗人感叹自己一生中漂泊无定,如同天上的北斗星一般,唯一不变的是对朋友的情谊。
“欲往独不得,都门看扬舲。” 诗人表达了想要追随朋友的愿望,但却不能如愿,只能在都城之门,看着朋友远去的船只,心中充满无奈和离愁。
“到县问疾苦,为予求所经。” 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关心朋友的身心健康,以及为朋友寻找一条适合他们共同行走的道路。
“当知耕牧地,往往茭蒲青。” 诗人提醒朋友,应当知道农业和畜牧业的地理环境,这里的“茭蒲”指的是水边常见的植物,暗示了诗中所描述的地区是适合这类活动的地方。
“三江断其二,洚水何由宁。”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景象,其中“三江”可能指某个地方的三条河流,“洚水”则是一个具体的地名,这里的意境是自然环境中的一种变化和不宁静。
“微子好古者,此歌尚谁听。” 诗人自称为微子,表达了自己对古代文化的喜爱,并且问道,这首诗歌在未来是否还有人会倾听。这里流露出一种对传统美好的怀念和担忧。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是送别之作,更是一种对自然、友情和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
是雨还堪拾。道非花、又从帘外,受风吹入。
扑落梅梢穿度竹,恐是鲛人诉泣。
积至暮、萤光熠熠。
色映万山迷远近,满空浮、似片应如粒。
忘炼得,我双睫。吟肩耸处飞来急。
故撩人、粘衣噀袖,嫩香堪浥。
细听疑无伊复有,贪看一行一立。
见僧舍、茶烟飘湿。
天女不知维摩事,漫三千、世界缤纷集。
是剪水、谁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