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水竹西院观梵琦衣钵歌》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通过对梵琦大师衣钵的描绘,展现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与传承精神。
诗中以“琦公妙喜的骨孙”开篇,巧妙地将梵琦大师与佛教历史中的重要人物联系起来,暗示其在佛教传承中的重要地位。接着,“犍椎震地开雷门”一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梵琦大师讲经说法时的震撼力,如同雷声震动大地,开启智慧之门。
“木马夜鸣径山月,西城街鼓摇风幡”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氛围,仿佛在夜晚的山林中,木马的嘶鸣与街鼓的摇动交织在一起,共同见证着佛法的传播。
“毗卢寂灭留法眼,七祖东来递相衍”提到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的法眼,以及佛教七祖的传承,强调了佛法的连续性和传承的重要性。
“黄梅以后畅宗风,衣钵仍归梵帝宫”则回顾了佛教禅宗的发展历程,指出黄梅之后,禅宗的宗风得以发扬光大,而梵帝宫作为佛教圣地,依然承载着佛法的传承。
“一花五叶纷如雨,其间临济真法乳”运用了花开花落的比喻,象征佛法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其中临济宗作为禅宗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法乳(即法脉)也得到了延续。
“梵琦大力犹龙象,化胡慧烛开幽冈”赞扬梵琦大师的智慧与力量,比作龙象,同时提到他化导众生,如同智慧之烛照亮黑暗的山冈。
“佛日高悬铁木都,雨花不坠天魔上”表达了佛法的光明与强大,能够穿透一切障碍,包括铁木之都的坚固与天魔的挑战。
“濠梁真人赤伏符,手握金镜悬昏衢”引用濠梁故事,赞美梵琦大师如同真正的圣人,手中握着金镜,能照亮黑暗的道路。
“人王大法悯万有,欲变荆棘为醍醐”表达了梵琦大师对众生的慈悲之心,希望以佛法改变世间的一切苦难,使之如同甘露般滋润万物。
“蒋山说法转慧珠,舍利不坏金刚躯”提到蒋山(可能是指蒋山寺或蒋山法师)的智慧与佛法的坚固,如同舍利子不坏,金刚之躯。
“传衣示信上座足,托钵四角天龙趋”描述了佛法的传承与实践,通过传递袈裟(衣钵)来展示信仰,上座(高僧)的足迹被尊敬,托钵(乞食)的行为受到天龙八部(佛教中的护法神)的追随。
“绒花?毳簇火浣,藤花兜漆圆兰盂”通过服饰与器物的描写,展现了佛教修行者的日常生活与仪式,体现了佛法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施饭森寒山鬼立,参禅偏袒迦文趺”描绘了施食与参禅的场景,山鬼(可能指山林中的守护者)恭敬地站立,参禅者则以迦文(佛教中的一种坐姿)的姿态,体现了修行的虔诚与专注。
“名僧之至后赤乌,弘硕尚转金浮图”赞扬了梵琦大师及其弟子们的成就,如同赤乌(古代传说中的神鸟)一般,不仅在佛法的弘扬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还如同转动的金塔,象征着佛法的永恒与辉煌。
“竹西园拟古给孤,我来击钵催诗逋”最后,诗人彭孙贻来到竹西园,模仿古代给孤(佛教中的一位施主)的故事,击打钵盂催促创作诗歌,表达了对梵琦大师及其衣钵的敬仰之情。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与生动的比喻,不仅展现了梵琦大师在佛教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传达了佛法的深邃与博大,以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