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段回文窄窄裁,多时鸾镜不曾开。
侍儿忽讶调铅粉,昨夜渔阳有梦来。
锦段回文窄窄裁,多时鸾镜不曾开。
侍儿忽讶调铅粉,昨夜渔阳有梦来。
这首诗《闺思(其三)》由明代诗人黄淳耀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女子在闺房中的微妙情感变化。
首句“锦段回文窄窄裁”,以“锦段”比喻女子精心准备的衣物或装饰品,而“回文”则暗示了女子内心的复杂情感,如同织锦一般,正反皆可读,寓意着她的情感既深且细,难以言表。接着,“窄窄裁”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情感的细腻与精致,仿佛是将情感剪裁成最合适的形状,精心布置于生活之中。
第二句“多时鸾镜不曾开”,通过“鸾镜”这一古代女子常用的梳妆用品,形象地表达了女子长时间未动用它,暗示她可能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或是对镜自怜,不愿面对现实。这里的“多时”二字,增加了时间的跨度感,让读者感受到女子内心的沉寂与等待。
第三句“侍儿忽讶调铅粉”,转而描写侍女的惊讶反应。侍女的“讶”字,不仅表现了她对主人行为的不解,也间接揭示了女子在调整铅粉时的突然动作,可能是被某种情绪所触动,想要掩饰或改变自己在镜中的形象。这个细节生动地展现了女子内心情感的微妙波动。
最后一句“昨夜渔阳有梦来”,以“渔阳”借指远方或梦境,暗示女子在梦中与远方之人相会,或是回忆起过去的美好时光。这句诗巧妙地将现实与梦境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女子内心深处对过往的怀念以及对未来未知的期待。通过“有梦来”三个字,不仅展现了女子丰富的内心世界,也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精巧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女子在特定情境下的内心世界,既有对过去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充满了丰富的情感层次和深邃的哲理思考。
画戟如霜,绮疏如水,篆香渐微。
向莺花多处,青山衮衮,鹭凫散后,落屑霏霏。
曾是鸾台金马客,一场梦觉来人事非。
多少话,付无心云叶,自在闲飞。
想看燕鸿易感,□几度春往秋又归。
见黄馀露点,东坡菊赋,清传雪片,处士梅诗。
向此年年开寿斝,算今古人生七十稀。
歌啸外,作皇朝遗老,名字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