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涧鸣笙竽,山翠滴于乳。
宜有不眠人,拖篷听秋雨。
石涧鸣笙竽,山翠滴于乳。
宜有不眠人,拖篷听秋雨。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富有诗意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宁静之美。
首句“石涧鸣笙竽”,以“鸣”字生动地描绘了石涧中水流潺潺的声音,仿佛是大自然演奏的乐曲,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笙竽”在这里借喻流水声,形象地表达了水声的悠扬与悦耳。
接着,“山翠滴于乳”一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山色比作乳汁般滴落,不仅描绘了山色的翠绿与丰富,更赋予了山林以生命力和动态感,让人仿佛能感受到山间清新的气息。
“宜有不眠人,拖篷听秋雨。”则进一步深化了画面的情感层次。诗人想象在这样一个宁静的夜晚,有人静静地躺在篷下,倾听秋雨的轻柔细语。这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欣赏,更是对内心平静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向往和追求。通过这一场景,诗人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同时也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宁静的生活态度。
浮云散,天似碧琉璃。
月正是、上弦时。
姮娥蟾兔俱何在,广寒宫殿不应亏。
这神功,千万世,有谁知。
甚知解、催人须鬓老。
更不算、将人情绪恼。
撺掇酒,撼摇诗。
山头望伴疏星落,庭前看照好花移。
夜无眠,应笑我,怎如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