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河潦虽退,平川水犹涨。
以此例永定,狂澜讵能障。
黍茎带沙痕,结穗欠丰壮。
景异向所观,凭舆增悒怏。
颇有为解者,云此河滩上。
本为水由处,人不与相让。
于兹得免潦,高田恐无当。
我闻吁益颦,何莫非吾民。
使人有馀地,孰与水争利。
高下皆获收,吾愿其少酬。
潞河潦虽退,平川水犹涨。
以此例永定,狂澜讵能障。
黍茎带沙痕,结穗欠丰壮。
景异向所观,凭舆增悒怏。
颇有为解者,云此河滩上。
本为水由处,人不与相让。
于兹得免潦,高田恐无当。
我闻吁益颦,何莫非吾民。
使人有馀地,孰与水争利。
高下皆获收,吾愿其少酬。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过潞河》。诗中描绘了潞河水位上涨,农田受淹的情景,并通过这一现象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首句“潞河潦虽退,平川水犹涨”点明了潞河水位虽已下降,但平原地区仍因积水而未恢复原状。接下来,“以此例永定,狂澜讵能障”以潞河之水为例,暗喻治理国家亦如治水,难以阻挡汹涌的浪潮,形象地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担忧。
“黍茎带沙痕,结穗欠丰壮”描述了农田受损的景象,沙痕和不丰壮的稻穗反映了洪水对农作物的影响。“景异向所观,凭舆增悒怏”则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象与以往所见的不同感到忧郁。
“颇有为解者,云此河滩上。本为水由处,人不与相让。”这里诗人提出了解决方案,认为河滩原本就是水流经过的地方,人类不应与之争夺空间。这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是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呼吁。
“于兹得免潦,高田恐无当。我闻吁益颦,何莫非吾民。”诗人进一步指出,如果能够避免低洼地区受涝,那么高处的农田可能也难以得到妥善利用。他忧虑的是,这种局面并非个别人的问题,而是普遍存在于民众之中。
最后,“使人有馀地,孰与水争利。高下皆获收,吾愿其少酬。”诗人表达了希望人们能有更多可利用的土地,减少与自然界的冲突,实现高下田地都能丰收的愿望。同时,他也期待着能有所作为,以缓解当前的困境。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深刻反思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在有限资源面前如何寻求和谐共存之道。
昔闻歌《白雪》,未知弦上声。
看君弹来秋月下,十指如度春风鸣。
初闻飘飘下天阙,乱逐回风气骚屑。
冻来深树梅不开,散入空林竹应折。
又如纷纷江上来,流音中节浑相催。
灞陵一日几人度,剡溪半夜孤舟回。
清川带寒流,野鸟绝繁语。
少女歌残叶共飞,仙郎唱罢花能舞。
须臾雪晴风亦迟,按弦问君君不知。
声残响绝无所见,惟见桐枝秋露垂。